如戏卡司页推荐:杨城「劳雷影业」副总、制片人,「中国独立影像展」策展人,艺术电影推广机构「后窗放映」联合发起人,自由撰稿人。以制片人身份参与的作品包括《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唐皇游地府》、《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我的春梦》等,曾入围威尼斯、柏林、鹿特丹、东京等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当你花几十甚至上百元,靠在影院柔软的椅子上,看着五层楼高的大银幕时;当你在刷微博,满屏的时间线被各种打着青春、怀旧的电影宣传所侵占时;当你看到某部影片再次刷新内地票房,所有人高呼时;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圈,已无法再忽视中国,这个逐渐庞大、逐渐繁荣的市场。你有没有看到,有些影片,从不曾出现在院线;你有没有看到,有一群仅仅源于热爱,不为票房,只为表达的电影人,在缓慢地前行;你有没有看到,在远离喧嚣的市场,有一种游离于主流电影体系之外,有悖于传统的商业模式,单纯追求创造性和文化价值的电影,叫做独立电影?与《三元里》结缘,踏上一条不归路与《三元里》结缘,开始了电影之路
就像一个老套的故事,平凡青年的平凡人生,需要一个转折,来将生活代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当初没有看到《三元里》这部独立纪录片,此刻的杨城,应该在某一家报社,做着记者、编辑的工作。直到年近三十,才恍然发现,或许这并不是自己想要追求的日子。
我们没法探查在年,《三元里》到底是哪一个镜头触碰到了杨城的心。彼时的杨城作为一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三学生,正困惑于中国的媒体环境恶化得特别迅速,朦胧中有种感觉,或许记者的工作方式,并不是太适合自己。
虽然之前也看过很多电影,但是直到看到《三元里》的时候,杨城才第一次真正被电影所打动。打动他的,正是因为这部纪录片,并非出自某位名导之手,而是来自于一个广州的影迷团体,它描摹城中村的众生相,手法实验而情感动人。在那一刻,杨城才觉得,原来一部电影,不一定要离自己的生活非常遥远,而是可以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感受,如此息息相关。
从老师口里得知这个类型叫做「独立电影」后,杨城记住了这个名词,然后开始大量地搜索国内外各种独立电影进行观看。在逐渐被这类电影触动的同时,这类电影也打破了杨城一直以来所认为的,电影是他不可能去做的事情的看法。
从新闻专业转向电影专业或许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在传统的看法下,记者好歹是一个拿笔杆子受人尊重的职业,而选择电影,似乎就是要踏入浮华的娱乐圈,要成为大明星一样。
「还好我的父母对我比较放任」杨城表示当年在选择读研专业时,并没有受到家里人的阻碍「虽然我家是在农村,但我爸算是农村里的小知识分子。而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乡村电影放映还是很发达的。我爸那个时候是做乡村电影放映的,小时候我玩具里就有电影拷贝,所以后来想想我觉得这个还是蛮有缘分的。」
这种缘分的指引最终让杨城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文学系,开始了属于他的电影之路。请输入标题因剧本为写而写,做了独立电影制片人
在从新闻专业跳到电影专业以后,因为不喜欢学校里对于电影那种「高谈阔论」的氛围,需要重新思考电影和生命的关系,杨城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去一个名叫伊比利亚的当代艺术中心做策展助理。在那个地方,杨城系统地整理、收藏和放映了一些中国的独立电影。
或许打从一开始杨城就不是一个喜欢「循规蹈矩」的人,从文学系毕业后的杨城,没有选择拿起笔杆写剧本的传统道路。在他看来,现在写剧本的人太多,但事实上以他的标准来说,大部分人其实还不足以承担「编剧」这个头衔。对于杨城来讲,现在大多数人写剧本太快,而且是为写而写,而真正的好剧本则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去打磨,需要有发自内心的冲动。而这个节奏,或许并不适合自己,自己也暂时没有那么强的表达冲动。
在进入天画画天后,杨城选择了成为一名制片人。因为公司有一个独立电影基金,每年都会去支持一些纪录片和独立片,杨城也会参与其中。而他参与的第一部独立电影,是一位生活在加拿大武汉籍的年轻导演拍的《唐皇游地府》。如戏制片人是一个非常需要经验的职业,那第一次做制片人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吗?杨城我觉得所有的客观的困难都不是什么大事儿,最大的问题是自己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刚开始肯定不是那么专业,所以经常会对自己有一些看法,觉得自己不够好,这个会让自己感觉很有压力。另一方面,因为我合作的都是一些独立电影的导演,他们不会经常说一些场面话,大家一团和气,他们都是很有个性的,也是很真实的。我也自认为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所以你怎样去变成一个很包容很理解别人,很乐于帮助别人的人,这个是需要一个转变的。这个转变的过程是会有点痛苦,但对我来说还比较快。如戏那在你看来,作为独立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的相处模式,相较商业电影有哪些区别?杨城
在跟导演的关系上是有区别的。做独立电影制片人那就是为导演服务的,对导演是一个补充。因为独立电影还是应该是导演中心制,因为它是作者性质的。都是他们自己写剧本,自己去拍。所以我可能是给他们提一些意见,在融资上给他们一些帮助,还包括后面的推广。
但作为商业电影制片人,大局是需要你来定的,导演只是其中一个环节。那也就意味着你也许要比导演做得更多,比导演想得更多。如戏你接触过很多独立电影的导演,能大概去描述一下国内目前独立电影导演的生活状态吗?杨城起码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还面临着非常局促的状况,他们没有很好的条件去做自己期待的电影,大部分人还是在一边做别的事情一边在做电影,很难有一个职业电影人的状态。当然并不是说这个不好,这个有可能是好的,因为电影真正变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去高于他的生活,我觉得电影不应该高于自己的生活。而且他们可以保持一个很纯粹的状态,他们在这种状态之下可以保证最大程度的发挥。如戏在你参与制作的多部独立电影当中,有没有哪一部的参与是令你印象特别深刻的?杨城可能去年做的那个《我的春梦》是我感受最大的。这部片子讲述的是一个乡村少年,经历青春期,喜欢电影,成为导演的故事。因为它是我参与的最大的一部电影,又是第一次和万达这样专业的大公司来合作。加上导演还是一个风格很强、人性相对复杂的人,所以这种种因素加起来使得项目操作的难度很大,在其中也会有更多感受。这一切也都是宝贵的财富,做电影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从中收获各种丰富的经验和感受。请输入标题离艺术院线还远,做了「后窗放映」
大部分的独立电影都缺少一个进入院线的机会。或许是过于沉浸在拍摄电影的自我表达当中,大部分独立电影导演在商业运作或者影片发行上,都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即使有足够的经验,这些小成本的电影,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放在发行预算这一块。
获得了公映许可证,在资质上也是值得一看的电影,最后却因为种种外在条件,无缘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对于热爱着独立电影的杨城他们来讲,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因此在年的下半年,这群怀揣着对独立电影热情的人们,自发组成了名为「后窗放映」的组织,专门为这些独立电影,去叩响影院的大门。如戏你们一般会去怎么和院线经理进行交谈,让他们同意这些独立电影在院线放映?杨城
首先不要有一个太大的奢望,指望一个影院长期地、大量地排片是很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这个事规模很小,可能在十几家影院,每家一个月之内排十来场,就已经不错了。其实不会太占用他们赚钱的时段。
对于一些影院来说,也有做差异化的需求,因为影院市场现在竞争都激烈,都在放一样的电影。有的影院也想搞点特色,吸引一点高端观众,也想有一个品牌上的宣传,所以他们会选择跟我们来合作放映这样的电影。只不过这个需求会在一定的范围以内,而你不要盲目去扩大这个范围。比较精准地,适当地去做就可以了。如戏有很多人想去做艺术片发行和艺术片院线,然而最都没有成功。相比「后窗放映」,你觉得这些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杨城
因为定位太高。也就是好高骛远吧,或者说只是一种噱头。因为中国其实没有一步到位去做艺术院线的可能性。你也没有一步到位去做很大的艺术片发行公司的可能。首先政策没放开,审查也很严格,整个电影市场虽然现在规模很大,但还是在起步阶段。工业也不是那么成熟,分众市场也没有真正形成。
最致命的是,暂时不可能有那么多有才华的导演每年拍出大批量的高质量的艺术电影。所以想把这个事情做得很大,就是无米之炊。所以,我觉得还是从一点一滴做起,还比较可能。你可以试着看看自己能走多远,但不能上来就想步子迈的特别大。如戏你认为「后窗放映」所做的事情,会对独立电影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吗?杨城肯定会的,哪怕只是一点一滴。但这也不是一个多值得骄傲的事,首先它满足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想在电影院看到这样的电影。尤其作为我这种参与生产这种电影的人,更希望这些电影能在影院被大家看到。所以我们首先满足的是自己,自己被满足了就说明这个事儿是有价值的。请输入标题电影节奖项没用,中国独立纪录片很重要
对于普通观众来讲,独立电影是神秘的;而对于电影圈来说,独立电影则是特殊的。这是一种非常有别于商业电影的类型,而面对市场,独立电影又永远是小众的。哪怕在电影工业和市场极其发达的美国,也依然如此。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正因为独立是相对主流的概念,因而小众一旦变得大众,独立一跃成为主流,则会有新的独立去诞生。
而即使独立电影永远不被大众所了解,它们的存在仍然意义巨大。因为更少的受到政治和商业的影响,所以独立电影的艺术性和文化上的意义会更加纯粹。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表达和文化,因此很多对电影的探索和创新,往往都是从独立电影领域开始的。如戏一般来讲,独立电影会选择在哪些平台上去放映?杨城主要还是一些影展和电影节,其次是一些比较零散和民间小规模的放映。现在在北京自主放映是经常有的,但是它的宣传都没有那么公开化,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宣传平台。一般都是靠自媒体,微博、
贵阳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ly/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