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王姝/文沈翔图/视频夏雨/剪辑
“命运像水车的轮子一样旋转着,昨天还高高在上的人,今天却屈居人下。”
如果看过《堂吉诃德》,柳玉春应该对这句话颇有感触。上世纪90年代河南滑县第一个农村企业家,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如今家徒四壁,却在四年前发奋考大学。
年柳玉春71岁,即将五战高考。不过他考大学,并非只是为了“圆梦”:他需要运用大学的图书馆查找资料,辅助自己写作,通过学习法律为乡亲们提供援助。他还想趁着身体还不错,把破败的厂子重新开起来。
四年执念河大,只为“借用”图书馆
7月4日清晨,河南滑县枣村乡枣村集村的一片杨树林里,柳玉春正在翻书。风从田野中吹过,树叶沙沙响,抖出蝉鸣和鸟叫,映衬得四周愈发安静。
柳玉春坐着一个矮凳子,伏在较高木凳上,脚边堆着一摞教材和参考书。见我们来,他笑着起身迎接。
“每天早上六点起,先背一小时书,回去做早饭。上午学数学,下午学语文和文综。”柳玉春告诉记者,四年里,只要不务工,他几乎都是这样度过。
四年前的6月7日,柳玉春第一次坐在滑县的高考考场,对着陌生的答题卡发呆,周边是外孙女和外孙差不多大的考生。他上一次高考,还是年,那年他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后来,柳玉春开过食品加工厂,厂子倒闭了,在周边打零工,但对学习和读书的向往一直没变:他曾自费上过两期函授法律班,也购买或者借阅一些书籍:《经济研究》、《民主与法制》、马列著作……他告诉记者,《资本论》看了不下20遍,其间深有感触,迸发了写作的愿望。但写作需要阅读大量材料,而彼时的他,婚姻已经破裂,孩子在外省,一人独守着空荡的房子。
在柳玉春的房子外,贴有一张精准脱贫的单子。上面显示,年他被识别为因缺劳力致贫,享受了产业扶贫和危房改造等补贴。
经济窘迫,柳玉春想到了“借用”图书馆。哪里的图书馆最好?大学!大学?一个离自己太遥远的词汇。正当犹豫不决时,他在电视上看到85岁老人参加高考,立刻激动起来:我还不到70岁,身体健康,可以参加高考啊!
那一年,柳玉春拾起了课本。数学基本忘完了,全靠自学,草纸堆起来有一人多高,第二年过了专科线。很快,这位高龄考生的故事受到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yl/10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