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象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8月10日正式对公众


白颠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0828/4246050.html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开馆啦

8

10

正式对公众开放

我从哪里来?地球生命自38亿年前诞生以来,历经漫长演化,直至距今5.4亿年左右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迎来了生命演化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澄江古生物群里保存了迄今地球上发现分布最集中、保存最精美、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完整呈现了最早的动物树轮廓,完美再现了约5.18亿年前多姿多彩的海洋世界。

寒武纪

一个特别的地质年代被喻为“生命大爆发的起点”年在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发现的大量寒武纪动物化石为国际科学界揭开地球生命演化的“寒武纪大爆发”之谜打开了一扇窗户澄江动物群化石丰富、保存精美

是迄今地球上发现分布最集中、保存最精美

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

完整再现了约5.18亿年前

多姿多彩的海洋世界

步入展厅

映入眼帘的寒武纪海底世界

还原了5.18亿年前寒武纪时期海底生物生活的场景

从人类的远祖

——昆明鱼

到称霸地球的恐龙

……

地球上的生命历经变迁

直至人类建立现代文明

下面就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探索生命的起源,走进生命大爆发!

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怎么从鱼到人的?如何了解人类出现以前的生命?化石给予了我们穿越的钥匙。沿着化石故事和演化顺序让我们走入大爆发一展厅。

脊梁骨的出现

人类远祖——昆明鱼化石

脊椎(骨质)动物是由脊索(非骨质)动物演化而来。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澄江发现的5.18亿年前生活在寒武纪的昆明鱼,它首创了“第一头脑”“第一脊椎”和“第一心脏”。而脊椎的出现使动物体内有了骨骼支撑,变得更加坚强。至此,脊椎动物大家族首次实现了基础器官系统的全面构建,从而启动了迈向未来智慧人类漫长进化历程的第一步。

在相对适宜的环境下,一部分鱼类在迅速壮大的同时向陆地发展,身体结构与呼吸方式也逐渐向两栖动物演化。

颌的出现

在志留纪有颌的脊椎动物也正式登上生物进化的舞台,它们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的一个重大事件,从此脊椎动物演化的历史翻开了新篇章。

颌的出现标志着脊椎动物从被动的滤食生活或者吸食(嘬)转变为主动的捕食性(撕咬)生活方式的过渡。4.2亿年前的全颌鱼,与人类脸部骨骼框架相同,人类脸部骨骼框架在4.2亿年前就已定型。颌的出现意味着动物能够采取主动性更强的方式生存,生存效率更高,适应性增强。

也许我们能从展柜的化石上看到人类脸部骨骼框架

到了泥盆纪时期,脊椎动物经历了一次爆发式的发展,鱼类便是这次大发展的主角。展柜里五十余件精美的原始鱼类化石上,都能清清楚楚的看到格外突出的脊椎。

适者生存——两栖类

因为海洋食物逐渐匮乏,海洋生物不得不走向陆地,寻求生存。于是,尝试登陆的鱼类逐渐走上陆地,演化出四足动物类群,它们的成体是最早能够借助肺呼吸空气的陆生脊椎动物。但由于其产卵时必须返回水中,依然无法摆脱对水域的依赖,这便是最早的两栖动物。石炭纪时期,这些两栖动物仍然频繁往返于水陆之中。到了二叠纪之后,迷齿两栖类动物仍然是两栖类群的主体。它们不断发展演化,逐渐成为当时具有统治地位的动物群体。二叠纪是两栖动物发展的另一个“黄金时代”。

在三叠纪早期,由于陆上食物匮乏和气候寒冷干旱,一些陆地爬行动物陆续返回海中以求生存。形成了由鱼龙类、蛇颈龙类、楯齿龙类和幻龙类组成的海生爬行动物。与陆地爬行动物相比,海生爬行动物的身体结构与繁殖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型贵州龙化石(国内博物馆展出化石里较大的三块)

海生爬行动物平时生活在水中,极少回到陆地,只有少数类别会在繁殖期上岸产卵。由于要在水中生活,所以它们的身体形态大多数呈现流线型,部分类别四肢也变成了桨状的鳍。展馆内三块巨大的贵州龙化石通过手工打磨出来,它们完美呈现了海生爬行动物的特点。

小型贵州龙化石

爬行动物成功登陆

爬行动物不仅在身体结构上进一步适应了陆地生活,而且随着羊膜卵的出现,使得繁殖后代也脱离了水的束缚。在三叠纪末期,爬行动物演化出了中生代的陆地霸主——恐龙。恐龙蛋是保存下来最早的羊膜卵,此外,由爬行动物还逐渐演化出恒温的鸟类和哺乳动物。

展厅里的爬行动物

大家熟知的霸王龙又叫雷克斯龙,属名在古希腊文中意为「残暴的蜥蜴王」。霸王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11.5-14.7米,生存于距今约万年到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其化石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恐龙种类之一。

仿生霸王龙

哺乳动物的黄金时代

哺乳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是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恒温脊椎动物,同时也是动物界进化地位最高的自然类群,几乎遍布全球。恐龙灭绝后,爬行动物也遭受重创,哺乳动物渐渐兴盛起来。

龙王鲸化石(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体型最大)

作为古代海洋哺乳动物的龙王鲸,从它的陆地祖先那里保留了一双退化了的一对小的后足,在发现初期被误认为是爬行动物,其实它是现代鲸类动物的祖先。龙王鲸化石的发现,证明了现生鲸类从水生到陆生再到水生的演化历程。龙王鲸属于肉食类动物,它通过短而锋利的牙齿来捕获鲨鱼和其他猎物。与现代鲸鱼不同的是,龙王鲸的鼻孔不是生在头顶的,所以当它上浮的时候必须把鼻子的顶部抬离水面。

猛犸象化石

作为哺乳动物的猛犸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也是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其中草原猛犸象体重可达12吨,它是冰川世纪的一个庞然大物,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和披毛犀一样,是一种适应于寒冷气候的动物。随着第四纪冰期结束,全球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了,草场植物减少,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最终遭到灭顶之灾。

披毛犀化石

人类的黎明

亚、非、欧等大洲的许多地区,发现了中新世多种猿类化石,其中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南方古猿被认为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从古猿演化到人类的过程长达数千万年。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它们在外形上越来越趋向于人类,在脑容量和生活习性上与人类的差别也越来越小。至晚期智人阶段,古猿已基本演化为人类。

从脊椎的出现到颌的出现,从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再到哺乳动物,最终迎来人类的黎明。这个过程也可概括为从鱼形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其中任何一个演化转折点出现偏差,都有可能改变生物的演化进程,人类也可能不会出现。从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到几次生物大灭绝,从海洋到陆地,生命延续至今,人类成为生命角逐中的主宰者,成为地球举足轻重的力量。

云南生物多样性

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长达5亿年。伴随着5次生物大灭绝,旧的生物大洗牌,新的生物粉墨登场,历经史诗般壮阔的征程,走到今天。云南作为我国野生生物种类资源和生态系统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并保存了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类群。

云南,素有“动物王国”之称,其动物种类数为中国之冠。云南的脊椎动物种,占全国58.9%。云南珍稀保护动物较多,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数的63.8%。其中Ⅰ级保护动物44种,Ⅱ级保护动物种,许多动物在国内仅分布在云南。

△绿孔雀是云南仅有,属体型最大的雉科鸟类。雄鸟体羽为翠蓝绿色,头顶有一簇直立的冠羽,下背翠绿色而具紫铜色光泽。雌鸟不及雄鸟艳丽,亦无尾屏,体羽主要为翠金属绿色,背浓褐色,头顶亦具一簇直立羽冠。绿孔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里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现野生绿孔雀数量已不足只。

△滇金丝猴,毛色以灰黑、白色为主。中文标准名称为云南仰鼻猴。是中国特有的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称为国宝。现野生滇金丝猴种群数量仅存多只。

开放时间除8月10日(周一)当天正常接待外,后续时间每周一闭馆,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放。具体位置

新建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位于澄江市右所镇矣旧社区附近的半山上,澄江寒武纪小镇北,距离市区约15公里。

★往市区方向前往博物馆人员可选择以下路线:仙湖路——环湖路(澄华线)——矣旧社区——新村路往翡翠湾方向1公里处即可到达。

★往海口方向前往人员可选择以下路线:环湖路(澄华线)——矣旧社区——新村路往翡翠湾方向1公里处即可到达。

温馨提示:

参观人员须凭本人身份证件或其他有效证件进行现场登记,按疫情防控要求佩戴口罩。

联系

-

-

邮箱:

vicky_yunnan

.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jj/46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