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赤峰北部的巴林草原上,有一种名贵的石头叫鸡血石。因产在巴林右旗境内,故称作巴林鸡血石,它是巴林石的一种,也是巴林石的极品。
鸡血石是含辰砂而呈现红色血型的、以高岭石(或地开石与高岭石、地开石)为主要成分的驰名世界的印章石。
鸡血石主要由“血”和“地子”两部分组成。鸡血石的“血”即辰砂(也称朱砂、丹砂),成分Hgs,因色泽鲜红似鸡血而得名,是炼汞的矿石矿物。辰砂是一种中-----低温热液矿物,汞元素在成矿中沿裂隙向上移动,由于近地表岩石的遮挡形成较封闭的空间,使汞元素不易溢出地表而挥发,从而在巴林石上富集了辰砂,形成了鸡血石。“地子”主要为黏土矿物高岭石、地开石、伊利水云母、明矾石、叶蜡石及部分石英、赤铁矿等。地开石含量较高时则透明度较高,形成冻石。鸡血石的品质一方面取决于“地子”的颜色、透明度、光泽和硬度,以越灵透纯净越好。如桃花地鸡血石,遍体艳若桃花,鲜艳夺目。白玉地鸡血石,质地洁白如素,无杂色,血色淋漓尽致。另一方面血的颜色、血的多少、血的浓度、血的形状至关重要。质量上乘的鸡血石,其血色不仅艳而正,而且活,并融人“地”中。血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多少,一般为块状、条带状、星点状等,并以“血”量越多越好。鸡血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素来为国人喜爱,被誉为“石后”、“印石公主”、“章石皇后”。古代官廷把鸡血石作为皇帝御用之物,而朝野之官吏也争相收藏和观赏。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文人雅士也都喜欢用鸡血石制作印章,并以拥有鸡血石而骄傲。
一、鸡血石的开发历史
中国最早是在浙江昌化玉岩山发现鸡血石,称昌化鸡血石。后又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雅玛吐山发现鸡血石,称巴林鸡血石。
巴林石文化,距今已有多名年的历史,在史前兴隆洼文化时期就出土有巴林石作为玉石的人面形石佩饰。据今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巴林石作为玉器的原料已占一定的比例。夏家店时曾出土大量巴林石制品,辽代出土有巴林石印章,元代时将巴林石称作“腾格里楚鲁”(汉语译为天赐之石)。相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后举行的盛大庆宴上,一位属下向成吉思汗敬献了一个晶莹细腻的石碗,敬酒时酒香四处飘溢,令人欲痴欲醉。成吉思汗得知此碗是巴林石制作之后,当即连声称赞“腾格里楚鲁”,“腾格里楚鲁”。从此“天赐之石”这一美称便相沿流传下来了。巴林石矿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所在地大板镇北西50公里的雅玛吐山,蒙古语称为“特尼格尔吐”,译成汉语是:有透明石头的地方。当时,巴林石也用以入药,据《无误蒙药鉴》介绍,“特尼格尔吐藏语是哈希格,各种颜色都有,看起来很硬,实际很软,粉红最好。特别硬的是次品,主治血管病和疮。”这些性能与巴林石的特征完全吻合。
康熙五十四年,巴林石已作为贡品进献皇宫。伪满时期,日本人称巴林石为“蒙古石”,抓劳工探矿采石,主要加工制作印章、墨盒等,运回日本。
新中国成立后,巴林石断续有小规模开采。年,按照周恩来总理指示,巴林石得以正式开采。年,巴林石被国家正式命名。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巴林石》从定义、技术要求、鉴定、检验等形成一套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对巴林石的管理。
浙江昌化鸡血石的开发始于明代旱期,盛于清代乾隆时期,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昌化鸡血石质地细腻、色彩晶莹、易于雕刻,令人爱不释手。昌化鸡血石的血有鲜、活、凝、厚的特点,地子多不透明。巴林鸡血石色彩艳丽,尤以地子呈透明或半透明,血和地子相映成趣,美丽至极,故业内有“南血北地”之说。
二、巴林鸡血石的特征
巴林石属于天然原石,属铝硅酸岩,是以硬质高岭石、地开石为主的多种矿物质组成的黏土岩。由于其含水量较高,所以多呈半透明,谓之冻。巴林鸡血石,属硫化汞化合物,是指有硫化汞渗入并聚集,地子多为透明或半透明的“冻石”,是巴林石中的极品。其质地温润坚实,石中鸡血艳如彩霞、光彩耀人,堪称中国“鸡血石之王”。
巴林鸡血石以其丰富的色彩、繁多的品种成为中国著名的四大印石和中国候选国石之一。
同时,其质地温润、血色鲜艳、硬度适中、纹理清晰,引起印石界的广泛刘云涛北京哪家白癜风专科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jn/2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