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事是历史的坐标。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科发展历经数代,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走过了一段不凡的历程。收集、展示在中国古动物馆中的一件件化石讲述了关于脊椎动物5亿多年来的演化历史。当经济实力提升,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逐年加大,前赴后继的人们将在更加优良的科研环境下,承新思想,用新方法,促成新成果,更详细地描绘生命演化的壮丽篇章。
能否想象一只翼手龙的体积与一架小型飞机相仿,千足虫曾经长到过六英尺长,昆虫竟然可以保留在琥珀内五千万年之久?从对化石的研究中,人们可以找出以上和其它种种问题的答案。层出不穷的纪录片将科学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呈现在屏幕上。通过镜头,看似渺小的生命光辉被放大,闪耀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而看似无边的世界,大概也会有被全部涉足的一刻。不管怎样,“原来世界如此奇妙”的感叹总是会在观看时不经意发出。
书写则常常给予作者更肆意的空间去驰骋。在真假虚实并存的领域,人们可以进行严谨的陈述,将以往的科考结论公之于众,也可以走进淡紫色迷雾的森林,与众多性格迥异的独角兽相识。
生命奇迹处处生辉。
90年发现之旅
中国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早在90年前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发现。年12月2日,第一颗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在周口店出土,“北京猿人”震惊世界。中科院古脊椎所前身—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随即于年4月在北京成立,主要从事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中国猿人或北京猿人,即“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及化石研究。
虽然时局动荡、内忧外患时,但在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新生代研究室主要负责人、中科院古脊椎所首任所长杨钟健先生的带领下,裴文中、贾兰坡、胡承志、卞美年、李悦言、王存义、刘东生等学界前辈们依旧克服艰难险阻,不断求索,未曾停下科研工作,未曾让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事业中断。
猛犸象头骨化石
抗战期间,中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在云南省发现了许氏禄丰龙化石,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对其研究、复原、装架、撰文,振奋了国民士气。年建国后,中国百废待兴。吴汝康、周明镇等相继归国,吴新智等考上副博士研究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生代的研究室历经多次机构调整,于年正式更名为中科院古脊椎所并延续至今。
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持续努力,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科研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张弥曼院士关于对海相胜利双棱鲱的研究冲破当时盛行的“陆相地层生油”理论的束缚,为中国石油工业突飞猛进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大规模“摸清家底”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大量野外化石地点和重要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化石,如棘鼻青岛龙、巨猿、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第六个头盖骨、黄河象、禄丰古猿、大荔人、和县猿人等;在中国北方的第四纪土状堆积和南方的中、新生代红层堆积中,找到蓝田直立人、安徽模鼠兔等举足轻重的化石;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灵长类和古人类等重要类群的起源都取得重大突破,其中中国始喙龟填补龟类演化“缺失的一环”,引领鸟类起源研究成为国际古生物学热点,黑果蓬摩根齿兽代表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阿喀琉斯基猴化石是世界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灵长类骨架,道县福岩洞人牙化石披露出整个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人踪迹;在填补门类、时代、地区三个空白方面,潘氏中国螈填补了亚洲鱼石螈类空白,南雄化石填补了古新世哺乳动物群空白,尼阿底石叶填补了青藏高原具有确切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空白。
经过90年发展,中科院古脊椎所现已成为中国唯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及相关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学术机构,拥有亚洲最为丰富的标本馆藏以及世界最大规模的化石修理团队、最完善的实验技术支撑平台。现在,古脊椎所正在建设世界知名的学术研究中心,更多奥秘将在这里揭开。
为庆祝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成立90周年,中国古动物馆开设了90周年纪念特展。中国古动物馆从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90年历程中的24万件标本里精心挑选出90件珍品,带领参观者体会90载漫长岁月造就的伟大与神奇。
此次特展持续至年1月5日,特展结束后,展中展品仍在馆内陈列。
肇始动荡新生
现今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来自30多亿年前的共同祖先,通过持续不断的适应、辐射和演化,形成地球历史上和今天在内数以千万计的物种,这就是所谓的“生命之树”。化石对阐明生物演化、判断地层时代和重建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如今这棵生命之树要靠挖掘出的化石,拼凑出原本的模样。
古脊椎所的历代科学家一直孜孜以求地调查、发掘、修复、研究、收藏地质历史中的化石瑰宝。展览选取的90件化石,虽然只是沧海一粟,却不仅描绘了生命演化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微缩景观,更为古脊椎所的辉煌发展立此存照。
走进展厅,一个古人类头盖骨模型首先与参观者见面。年12月2日,25岁的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曾捧起了一个与此极为相似的举世闻名的头盖骨—北京直立人头盖骨;从此,中国以及中国化石浓墨重彩地标记在世界古生物研究的版图上,同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也由此肇始。但是,这块见证历史的北京人化石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翼而飞,仅留下了一件珍贵的化石模型,展览中,这件模型作为“肇始”的见证,重磅展出。
山西山西鳄骨架化石
沿着展柜,寻找被选出、编号的特展展品,人们很难忽略云南卞氏兽,它是在抗战期间由中国古生物学家在云南发现的最接近哺乳类的爬行动物。这次发现对哺乳动物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19世纪起在欧洲和非洲经常发现三列齿兽的破碎标本,而其分类位置因为化石保存不佳而不能确定,直到云南卞氏兽完整头骨的发现。中国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杨钟健认为,三列齿兽类还不属于哺乳动物,将它从哺乳类中排除,由此三列齿兽成为爬行类到哺乳类之间过渡类型的下孔类中最接近哺乳类的一种。
“中华第一龙”许氏禄丰龙的发现同样震撼了古生物研究界:许氏禄丰龙是中国第一具由中国人自己发现、发掘、研究和装架的恐龙,也是中国地质时代最早的恐龙之一,同样由杨钟健先生组织发掘、采集,并为其命名。如今它高大的身躯站立在馆内,让人遥想到古生物学家在战火中发现它,给当时的中国人民以振奋和鼓舞的场景。
年,中国科学事业迎来新起点,古脊椎动物学一路凯歌,人们陆续发现棘鼻青岛龙、恐龙和鳄类的远方亲戚山西山西鳄,以及中国三叠纪海怪胡氏贵州龙。灵长类和人类探源也有突破,人类旁支步氏巨猿和马坝古老型智人先后出土。这些极其珍贵的发现,如今就陈列在馆中,拼补着人们对于过去的遥想。
师氏剑齿象骨架化石及复原模型
拥有完整骨架的展品特别能帮助人们想象以往在文字中读到的描述。展览中一具山西山西鳄的完整骨架发现于年至年的一次山西科考。鳄类见证了恐龙的兴起与灭绝,也一路伴随哺乳动物的崛起与繁荣,直到今日仍旧是爬行动物中的重要一员。山西山西鳄虽然名字里有“鳄”字,但它不是真的鳄类,而是属于主龙形类中的引鳄科。它们体形较大,身长可达2米以上,高约1米,头部长度占体长的三分之一,仔细看就会发现,在这巨大的头骨上有两个眶前孔,这种特征在同类群众非常少见,据推测可能是为了减轻头部重量。大眼孔几乎全部朝着侧面,这样使它能环伺周围,代表着较为发达的视觉。山西山西鳄已经发展出接近直立的姿态,手掌和足掌较短宽,几乎能全掌着地;但这也表明其行动还不够敏捷,推测它们可能会通过隐蔽在丛林中的方式伏击猎物。它们的颌部显然拥有强劲的咬合力,在当时很可能是一位“恐怖杀手”。
一具完整的棘鼻青岛龙化石骨架站立在展厅中央最显眼的位置。它生活在距今万年前的山东莱阳市金岗口,体长6.7米,高约4.5米,头骨长,头顶还长着一个向上向前略弯的骨质棘突,有人认为它是为了作为自卫或扫除行进中的障碍物之用。棘鼻青岛龙是中国最著名的鸭嘴龙类,很多鸭嘴龙类的头部都具有突起或冠状结构。近年来,有学者对这类生物的头部突起的管状结构研究后发现,青岛龙头冠和鼻骨融合处也形成了中空的管状结构,应该和发声有关。相关研究还在继续,人们期待发现更好的具有头冠的化石标本,结合先进的声音模拟技术,将来或许可以欣赏到青岛龙的叫声。一件件化石不断被发掘研究,通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对学科发展的布局更富远见,新的发展不断出现。
蓄势不屈重启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事业进入了有计划的蓬勃发展阶段,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也取得不俗的学术成果。中国当时最早的古人类—蓝田直立人、史上最大陆地哺乳动物巨犀的最古老代表—沙拉木伦始巨犀都在这一时期陆续被发现。
对于展览中的蓝田直立人头盖骨和下颌骨,即使外行人也能一眼看出,这件古人类头骨的骨壁很厚,眼眶上方有粗厚的眉脊,额骨扁塌。经研究,蓝田直立人的额骨、鼻骨、上颌骨之间的骨缝等特征与中国其他古人类乃至现在的中国人一致,中国古人类学家吴新智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古人类延续演化的重要证据;但同时,这件发现于陕西蓝田公王岭的标本的上颌骨颧突下缘呈直线形,这又与中国其他人类化石的曲线形不同,而与欧洲早期人类化石一致,这可能提示后人两地之间具有基因交流。技术进步丰富了科研视角,采用高分辨率工业微CT对蓝田直立人保存的颞骨岩部进行扫描和内耳迷路的三维复原后,发现蓝田直立人内耳迷路的测量数据与南方古猿非洲种最接近。直立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化和迁徙过程,还有待更多的化石来解答。
与蓝田直立人下颌骨相近展出的是沙拉木伦始巨犀的下颌骨。曾几何时,中国北方曾有犀牛四处游走。年,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了一具罕见的完整巨犀骨架,随后它有了“沙拉木伦始巨犀”的名字。经过中国古动物学的两位大师周明镇先生和邱占祥先生的研究发现,始巨犀是当时发现的时代最早、特征最原始的小型巨犀,肩高近2米;他们推测始巨犀可能是始新世之后所有巨犀的祖先,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展览中这块曾经喜欢啃食高处嫩叶的下颌骨,对中国乃至世界巨犀类的研究做出过巨大贡献。
除沙拉木伦始巨犀外,摩根齿兽、黄河古象、南雄阶齿兽等古生物的化石也相继被发现,特别是“古老的智者”大荔智人化石的出土,证实了中国古人血脉的存续。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因为有极具国际视野和战略格局的执牛耳者而获得了蓬勃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苏古生物考察所得珍品—蒙古鼻雷兽重获新生;先驱杨氏鱼内鼻孔新解改变了四足动物起源的原有权威论断;年,中加恐龙考察队出征,发现董氏中华盗龙、江氏单脊龙、中加马门溪龙等龙种,该展览也将这些发现一并展出。
最受小朋友欢迎的展品种类大概要属骨架完整的恐龙了,展览中的江氏单脊龙便受到孩子们非同一般的喜爱。年,古脊椎所赵喜进先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将军庙地区进行石油地层勘察,发现了一具兽脚类恐龙化石。经过发掘,确定这具长约5.5米的化石原是中侏罗世的肉食恐龙体,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头骨中线处有一个中空的脊状突;脊冠的功能尚没有定论,可能只是一种装饰性结构。江氏单脊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中侏罗世兽脚类恐龙之一,它的发现为僵尾龙类早期类群的起源、辐射演化以及兽脚类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展览则给了人们近距离观察它们的机会。
起飞爆发繁星
十年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科技事业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中科院启动“百人计划”(年),广纳海外英才。20世纪90年代,中美泥河湾旧石器联合科考开锣;“热河生物群”解封,一众似龙似鸟的神奇生物解飞行起源之争。捷报频频传来,泥盆纪肯氏鱼内外鼻孔置换,斑鳞鱼揭秘牙釉起源;王府井史前“刻笔”、人字洞“小李飞刀”惊艳面世;还有黔鱼龙、中华猎兽等纵横四海。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发展一派欣欣向荣。
20世纪90年代末,国务院批准中科院筹建国家创新体系。数代人的学术积累,叠加新时代的历史机遇,中国古脊椎动物学能量爆发。近十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逐年加大。研究人员用新方法,得出新成果:CT扫描细微结构,3D打印化石模型,数字模拟古代气候,分子钟测算演化速率,古DNA揭秘人族谱系。正如当年初始全颌鱼代表有颌脊椎动物以“全新面目”迈入演化新纪元,在考古研究持续推进的时代,新的发现推动人们的视野愈发开阔。代表着这一时期科考研究成果的展品,也都以融入原中国古动物馆的展陈的方式,与人们近距离相见。
蓝田直立人头盖骨化石
从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丢失前制作的珍贵模型,到揭示冰河时代动物高原起源的西藏披毛犀,再到年最新的两项成果—卡蛋难产的慈母鸟,以及恐龙中的“蝙蝠侠”浑元龙等等,90件化石不仅描绘见证了地球上亿年来生命演化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微缩景观。漫步展厅,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90年时间里由弱到强的了不起的“进化”。
90年的光辉历程只是古脊椎所蓬勃发展的一个阶段。未来,该所将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全球视野的科学家群体,并建设成为在国际古生物学界和演化生物学界具有重大影响与鲜明古今交叉学科特点、引领相关学科发展并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研究基地。
游历非凡世界
拍纪录片有如用摄影机写诗,它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将真相、真冲突、真人以及真感情扎入现实中,屏幕上的任何所闻所见都根植于真实,无半分虚构。有相当多的纪录片记录下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动植物的微妙生活细节,还有种种真实的人生和奇妙的社会,满足着大众的审美与求知欲。
人们之所以喜欢看这类纪录片大概是因为普通人罕见或视而不见的世界,借由科考人员的眼睛,呈现了让人敬畏称奇的深度和广度,过程中还会不断见识魅力四射的新物种,了解非同寻常的新行为,进而更深入地认识人类自己。
即使科技已经支持人类预测可能遭遇的重大灾难,但仍旧可能受到骇人的冲击。在享受花香鸟鸣环境、陶醉在纪录片的辽阔世界中时,更应该有一种紧迫感,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
骨迹寻真
对于广受争议的达尔文进化论,激情四溢的“达尔文主义者”大卫·艾登堡提出过他的个人观点,他认为进化论是所有他提出理论的基石。追溯到年前,追随着那些改变人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的变化,他还提出了三个问题:达尔文为什么会提出他的进化论?是怎样提出的?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他的理论是正确的?为什么进化论现在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纪录片《达尔文和生命之树》中藏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被人们称作“自然纪录片之父”的大卫·艾登堡禄还曾走遍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化石遗迹,从中他发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史前世界,也找到了生命进化过程的线索。这些经历和发现被拍成纪录片《失落的世界消失的生命》,此片告诉人们恐龙当时是如何捕猎、群居,以及照顾其子女的,从中还可以看到一些曾经存在过的奇特生物,例如微型马及半雀鸟半爬虫类的动物。在古生物学家、世界各地的化石爱好者以及复杂的仿制模型和计算机画面的帮助下,《失落的世界消失的生命》带领观众亲临远古时期的地球,感受史前生命的气息。
《生命》是由BBC制作的十集系列纪录片,从9年10月12日开始在BBC电视台播出。本片制作共耗时四年,全部以高清方式摄制。9年是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也是《物种起源》发表周年;为了表达纪念,本片力图展现自然界缤纷物种的多样性,和它们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生存本领。
本系列的开篇列举了全世界动物世界中种种非同寻常的觅食、捕食、求偶和育雏行为:在佛罗里达湾,领头的宽吻海豚用尾鳍拍打在海水中造出一道浑浊的幕墙,其他海豚在鱼群跳出水面试图逃走的时候捕食它们;三只猎豹协同猎食一直鸵鸟;南极虎鲸向海豹发起的攻击;巴西的卷尾猴学会了用石块在开坚果取食。高速摄像机还揭示了飞鱼如何取道空中以避免旗鱼的捕食。在剩下的剧集中,这部纪录片还对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等进行了多角度的介绍。
看过几部纪录片后就会发现,即使对最强壮及进化得最完美的动物来说,生命也是一场持久战。透过观察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物面对生活上挑战的方法,研究生物各种各样有趣的行为,是纪录片《生命之源》的终极使命。BBC出品的这部纪录片堪称自然生态行为全记录,影片收录了难得的画面,珍贵的镜头,记录下自然界一系列生态行为,能一窥生命的源起。
越了解也就越容易生出更多的疑问。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体看起来是这种样子?为什么人类用两条腿而不是四条腿走路?为什么人类可以看到颜色,但有一个糟糕的嗅觉?你内心的鱼深入过去,能回答这样的问题。纪录片《你体内的鱼》由三部分组成,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隐藏在人体内的是地球上生命的故事。
什么是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动物门中最主要的也是最高级的一个亚门,因大多数都具有代替脊索、由脊椎连接组成的脊柱而得名,并以此区别于无脊椎动物,亦称有头动物(Craniata)。纪录片《动物的崛起:脊椎动物的胜利》以脊椎动物为主角,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ly/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