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40876.html1
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陆地上体型最大的食肉动物——霸王龙,体长10余米,身高五米,重达10吨左右,是成年男性的上百倍。其咬合力可以达到20吨,加上小儿手臂粗细的牙齿,恐怕连钢铁都可以咬碎吧。地球目前动物中咬合力最大的河马和湾鳄,也不过两吨左右,仅仅是霸王龙的十分之一,至于老虎、狮子,咬合力只有半吨左右,远远不能跟霸王龙相比。
跟人类一样,体型巨大的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顶端优势生物,曾经在中生代时期支配地球陆地生态系统1.6亿年之久,相比之下,人类的文明史不到1万年,进化史也不过万年,连恐龙的零头都不到。
不像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点开了科技树,恐龙走的是另一条路线,大力强化自身。其进化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壮,食草龙全身上下长满了骨甲,食肉龙则武装到了牙齿,当时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无法跟恐龙竞争。如果工业化之前的冷兵器军队遇上一群霸王龙,只有被屠杀的份,更不用说史前原始人类了——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的人类在霸王龙面前就像一条毛毛虫遇到公鸡一般,一口咬住被吞了下去。
恐龙是中生代时期生物进化的最强者,其他的生物均被恐龙压制。如后来成为世界霸主的哺乳动物的先祖始祖兽的化石,只有10余厘米长,重约克,就像一只大老鼠在恐龙的阴影下生活,估计是夜行性动物,白天躲在灌木丛里中,晚上出来觅食以昆虫为生。
然而,强大的恐龙却在白垩纪末期(距今万年前)几乎是一夕之间灭亡了。正是恐龙的灭绝,腾出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才有后来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的进化和繁荣。
2
恐龙因何灭绝呢?为何在中生代统治地球上亿年的物种却突然消亡了呢?
科学家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和猜想。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说。科学家们在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二百三十二倍。如此高浓度的铱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如此高浓度铱。
据推测,陨石坑整体略呈椭圆形,平均直径约有公里;造成陨石坑的撞击物体,直径估计至少有10公里宽,撞击后完全蒸发,释出高达4.0×10^23焦耳的能量,相当于万亿吨黄色炸药(10^14TNT当量)。人类历史中最强的人造爆裂物是沙皇氢弹,爆炸威力只有5,万吨黄色炸药;而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的能量是沙皇氢弹的万倍。
所以说什么核战能够让地球毁灭就是一个笑话,相对于地球说经历过的大撞击而言,人类所拥有的全部核武器暴涨的威力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且地球的生态系统在撞击之后依然迅速恢复了。地球的核战让人类自身灭亡,其他生物取代人类的位置倒是有可能。
科学家估计科罗拉多州的拉加里塔火山是地质历史中规模最大的火山爆发,威力为1.0×10^22焦耳(亿吨TNT),远小于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1.33亿年前地球史上火山最大规模群体爆发事件能量也不过有23亿吨TNT,希克苏鲁伯陨石是更强大的44倍。
它在撞击的时候造成了大规模的海啸、地震和岩石撞击。随后,它引发了全球性的地壳运动,大量火山连续喷发,火山灰和烟尘遮天蔽日使得地球进入寒冬。
撞击虽然导致了大量的恐龙死亡,但是恐龙种族并未灭绝。科学家们认为撞击导致大量的植物死亡,食草恐龙饿死,整个生态系统瓦解,所以恐龙灭绝了。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指出,恐龙并不是在撞击的瞬间灭亡的。通过化石证据得出,撞击发生在恐龙灭绝30万年前。虽然30万年在地质史上只是一瞬间,但是对于恐龙个体来说是一段漫长的时光。撞击后的地球生态圈不过数万年就已经恢复,所以恐龙不大可能因为食草恐龙饿死而灭亡。
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能适应气候和环境的变迁。陨石撞击只是环境改变的一个重要信号。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代,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就算是南北两极地区也比现在暖和得多,极地平均气温甚至高达14℃。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当时二氧化碳的浓度也远超现代,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是新生代(当下)的4-10倍,温室效应带来的升温明显,在白垩纪中期,靠近赤道地区的平均气温甚至高达42℃。恐龙在这种炎热温暖的环境下越进化越大,终于成为陆地上的巨无霸。
自然环境对生命形态影响很大,地球受到小行星撞击后,气候变迁导致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存,所以恐龙灭绝了。
环境变化后,当初那些导致恐龙成为世界霸主的进化优势恰恰成为他们灭亡的关键因素。过于高大的身躯需要大量的食物,而在寒冷的气候下动物的体型都开始变小导致食肉恐龙很难捕猎到足够的食物,猎捕到的猎物甚至还不够捕猎时的能力消耗;食草性恐龙适应炎热环境的光滑裸露皮肤使得热量大量散失,运动也比之前消耗更多的能量……就像一辆适合在热带气候中开的顶级沙漠越野车来到寒冷的极地环境中,出现故障的概率比起普通车辆大得多,因为车子的设计跟寒冷的环境南辕北辙。
其实恐龙种族也并未全部灭亡,灭亡的只是那些巨无霸如霸王龙等,他们进化得太过成功以至于无法适应环境的变迁。而一些小型的恐龙继续存活下来,如现在的鸟类和鸡都是由小型化的恐龙进化而来,只是跟他们的祖先动辄十几米的翅膀、庞大的体型不能相比。
3
不唯是恐龙,人类社会、大型公司也是如此。昔日的成功往往在环境变迁后成为发展的阻碍。
例如中国在明帝国、清帝国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是工业革命的前兆,但是最终都未能成功。王小波在《不新的万历十五年》一文中曾经写道:“……大明帝国是他们交的学费,大清帝国又是他们交的学费。老百姓说:罐子里养王八,养也养不大。儒学的罐子里长不出现代国家来。”
儒学在小农经济社会是一个相当成功的社会管理学说,不然也无法解释为何在古代中国一直领先于世界。然而,适合小农经济、宗法社会的儒家跟工商业社会完全不兼容。工商业社会需要的是平等,儒家强调的是“礼法”和等级;工商业社会强调的是“信用”,儒家则是人身依附和“忠”、“孝”;工商业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和资金的自由流动,而儒家小农经济则是强调“农本”,用宗族、户籍制度尽力把人束缚在土地上……
所以不打破儒家思想这个罐子的禁锢和束缚,是不可能诞生现代国家的。
然而,同样是儒家文化圈有“小中华”之称的日本,却在明治维新时期取得了变法成功,脱亚入欧,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而大清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国家政局一直动荡不安,没有完成现代化进程。原因在于,定于一尊的儒家思想在中国进化的过于完美、强大了。经过上千年的演化,儒家文化、中央集权的郡县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士绅制度相结合,形成了铁板一块的治理模式。任何制度变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遇到重重阻力,遭遇顽固的抵抗。
反观日本,名义的领袖是天皇,实际权力在武士首领幕府将军手中,形成一种制衡;幕府之下是各地大名,类似于一种封建分封制度,各地大名的自由裁量权很大,不像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只有一个声音;日本明治维新能够成功也是西南经济发达的四藩大名联合中下级武士发动倒幕运动。
大公司也是如此。昔日的成功使得在应对环境变迁时有如恐龙一般缓慢无力。如功能机时代的王者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出现时未能抓住机遇,迅速被市场所淘汰;微软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遭遇滑铁卢,手机操作系统被谷歌公司所超过……
虽然进化论强调竞争,但是事实上很多时候成功并非是我们打败了竞争对手,而是他们不能够适应环境的变迁自取灭亡。恐龙在中生代温暖的环境中是无敌的,但是在寒冷的新生代就灭绝了。哺乳动物们要做的就是在导致这些庞然大物灭绝的寒冬中活下去就行,并不需要打败他们,只需静静等待这些巨无霸们自我灭绝即可。
大江宁静
你的鼓励是我写作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sd/4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