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国家和地区
年历史
位导演
部作品
这是一部纪录片的《牛津词典》
这是一幅纪录片的世界地图
这是《世界纪录片作品辞典》
词典是识字阅读的第一步,地图是探索未知领域的必需品。《世界纪录片作品辞典》是打开纪录片宝藏的钥匙,也是游历纪录片世界的地图。《辞典》这幅地图上标记着人类从原始到现代的足迹、社会在变革与动荡中的发展,以及纪录片人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社会、战争、政治以及人自身的观察与反思等等。
《世界纪录片作品辞典》是中国第一部纪录片学科辞典,为纪录片工作者、爱好者提供了一幅“世界纪录片地图”。由张同道教授带领团队历时7年、搜罗欧美图书馆得到的珍贵资料汇编而成。
《辞典》内容节选
《世界纪录片作品辞典》收录的纪录片作品根据地域的不同分为国外、国内两个模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主要内容为影片背景介绍、剧照海报、剧情梗概、导演介绍和权威评论,资料缺失则简略评议。《世界纪录片作品辞典》要做的不仅是纪录片学科的工具书,也是纪录片领域的百科书。
附《世界纪录片作品辞典》
前言
《为纪录片绘一幅世界地图》
作者:张同道教授
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进站》,放映机里投射的那束光改变了人类捕捉世界的方式。
卢米埃尔兄弟(左为奥古斯特,右为路易)
工作照
从此,纪录成为一种媒介,摄影机把世界从身边搬上银幕:工厂、风光、街头生活、家庭午餐。
爱好纪录的电影人带上摄影机从街头走向遥远世界:非洲、南极、北极,当时西方人日常难以到达的地方。
一位美国探矿人罗伯特·弗拉哈迪注意到摄影机这种时尚玩艺儿,第三次去北极探险时顺手带上一台,不料从此他的职业由探险家变为电影导演。年,他带着一部关于爱斯基摩人的影片出现在纽约首都电影院,《北方纳努克》赢得比喜剧片更多的观众。
《北方纳努克》剧照
年,他的第二部电影《摩阿拿》放映后,英国理论家约翰·格里尔逊将这种以现实社会为拍摄对象的电影命名为Documentary。由此,纪录片从电影家族里独立门户,弗拉哈迪被称作世界纪录片之父。
弗拉哈迪
一、纪录片创世纪
弗拉哈迪努力将爱斯基摩人即将消失的生活记录在胶片上,还原生活本来的面貌。
但苏联未来主义者狄加·维尔托夫认为摄影机比人的眼睛更完美,他既赞同“无意识地捕捉生活,”又强调蒙太奇的神奇功能,“我是电影眼睛,我创造一个比亚当更完美的人,我按照各种各样预定的设计和蓝图创造成千上万不同的人。”
维尔托夫
《带摄影机的人》正是电影眼睛派的理论宣言与代表作品:它表现了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的心理体验。为了表现人类遭遇火车、电车、机器的崭新现代生活体验,维尔托夫采用画面拼贴、高速摄影等特效镜头和陌生化构图,表达一个未来主义者对于力量和速度的赞美。维尔托夫被电影史家归入先锋派。
《带摄影机的人》剧照
20世纪20年代,以纯电影标榜、突出形式实验的欧洲艺术家拍摄了一批电影短片,如德国华尔特·鲁特曼的《柏林,大城市交响曲》,荷兰伊文思的《桥》和《雨》,维果的《尼斯印象》等纪录片。
《柏林,大城市交响曲》剧照
《桥》剧照
《雨》剧照
与法国莱谢尔的《机械舞蹈》、克莱尔的《幕间节目》,西班牙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等没有剧情的故事短片一起被称作先锋派。
格里尔逊
格里尔逊吸纳了弗拉哈迪还原现实的纪录方式,又采集了维尔托夫电影的先锋形式,创造了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典型结构:纪实场景+先锋形式+解说,后来被称作格里尔逊模式。
格里尔逊性情严肃,重视纪录片的社会功能胜过美学修辞,他心里想的是英国煤炭业几十万失业工人。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名作都烙印着格里尔逊风格:《飘网渔船》《住房问题》《工业化英国》《锡兰之歌》《夜邮》等。
《飘网渔船》剧照
《工业化英国》剧照
《夜邮》剧照
二、格里尔逊模式
年开始的20多年里,格里尔逊模式成为世界纪录片主流范式,尽管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段稍有调整。
以激进思想和先锋形式为特征的左翼电影从苏联兴起,波及荷兰、法国,如苏联导演维克多·图林的《土西铁路》,米哈伊尔·卡拉托卓夫的《斯瓦涅季亚的盐》,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的《英雄之歌》《博里纳奇》,法国导演让·维果的《尼斯印象》等。
《土西铁路》剧照
《斯瓦涅季亚的盐》剧照
《英雄之歌》剧照
很快,社会重大主题切入摄影机镜头。美国导演帕尔·罗伦兹连续拍摄《开垦平原的犁》《大河》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yl/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