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中外科学家宣布,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这是黑龙江省报道的第一个大规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点。
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多,保存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进一步探索恐龙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恢复该地区古环境及其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考察队利用软梯测绘恐龙足迹
据悉,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副教授邱亮,研究生丑春永、王董浩,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MartinG.Lockley)等学者共同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地质学期刊《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上。
黑龙江化石资源丰富,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如年,俄罗斯学者在黑龙江北部嘉荫地区龙骨山晚白垩世渔亮子组发现了满洲龙,它属于鸭嘴龙类恐龙。该化石点还有暴龙类、驰龙类、鲨齿龙类、大盗龙类、似鸟龙类化石发现,但鸭嘴龙类的化石占绝大多数。
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包括松花江猛犸象、梅氏犀、河套大角鹿等,构成了丰富的哺乳动物生物群。遗憾的是,黑龙江早白垩世的骨骼与足迹记录都非常稀少。唯一的记录是,年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的陈秉麟等学者在依兰县城南门外牡丹江西岸发现的一个恐龙足迹,但未进行具体描述与对比。
年夏,化石爱好者朱利在达连河镇红星村路边新修开的剖面上发现了双壳类化石和龟化石,其旁边分布一些有着明显规律的凹坑,疑似古生物的足迹。
鸟脚类足迹以趾迹为主,第三趾最发达,第二趾、第四趾的爪迹几乎呈三角形,且前缘圆钝。三趾型兽脚类的爪痕平行,被暂时归于游泳迹。兽脚类游泳迹和其它恐龙的步行行迹的组合,表明它们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形成的。考察队还重新描述了陈秉麟的旧记录,认为其足迹可能是甲龙类所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yl/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