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象

劫翁解析阿信胡茗茗刘亚武赵小北等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疗好白癜风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

旁白:劫翁,江苏宿迁人,行医、写作。

按:偶然在朋友圈看见诗人劫翁把他个人喜欢的诗歌做了细致的评论,在细读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是凸显的。其一?劫翁的评论是比较客观的,有个性化的分析,多年以来劫翁沉默和慎静的诗学实力我是熟知的,这位诗人在某诗论群的言论时常是精准型的,即要么不言,要么点穴直击文本核,犀利而睿智,包容而善意,理性而深远。其二是作为一位实力诗人,他的评论有统摄全局的潜意识,在客观洞察中对于自我的思想立场是笃定的,有很缜密的个体评论思维运行痕迹,并在解析过程细腻呈现自我诗歌审美理念和价值指向,且自带某种沉郁的诗歌凝视情感。他解析的很多诗人他并不熟悉,但热爱就是默默的坚守,甚至是有些拙朴的憨直的语息夯实,这些或许和他的职业有关,零度和几乎严苛的冷静含蓄都使他的诗学反刍于自我生命本体。当他解析阿信诗歌结尾说了一句:读完这首诗,我忽然急切地想问:甘南在哪里?诗人所葆有天真的、澄澈的、敬畏之纯粹是坦露无遗的,或许诗人的纯粹是天生的,还好在日渐式微的精神叙说中,至少中年的不老成持重是真的。不张扬,不浮泛,不纠结,在他的日常和诗歌内外是合一的,多年只躬身静默的庸常词根本身,表象陈述下的生活给予他的除了宽宥就是物象反射的巨大悲悯性,无功利化的诗歌写作是劫翁个体诗歌精神叙说的利刃,在自我灵魂豹变的诗歌未来,这是一个注定终身为诗“画地为牢”的平凡而又不凡诗人。诗歌是一束光,会始终照亮醒着的人们。这期,我们只为诗人们真挚的热爱鼓掌,为所有在诗歌征途里沉默的孤勇坚守者鼓掌!尽管,这条诗与思的路上,有人已经默默走远,有人正在风尘仆仆地赶来。(陈啊妮)?

诗人目录:

?甘南阿信:雪

胡茗茗:多年以后

刘亚武:山寺里的一场雨

赵小北:我是一个被自己放逐的人

黎落:苹果

林水文:梦:墓地

苏末:光与布匹

王波:致猛犸群

陈啊妮:失忆

解析:劫翁

?

甘南阿信

静听世界的雪,它来自我们无法测度的苍穹。天色转暗,一行诗写到一半;牧羊人和他的羊群正从山坡走下,穿过棘丛、湿地,暴露在一片乱石滩上。雪是宇宙的修辞,我们在其间寻找路径回家,山野蒙受恩宠。在开阔的河滩上,石头和羊都在缓缓移动,或者说只有上帝视角才能看清楚这一切。牧羊人,一个黑色、突兀的词,镶嵌在苍茫风雪之中。

劫翁解析:

这首诗歌其实并不难理解,它就是用雪对背景进行统一、虚化,然后通过留“黑”,让“人”站起来,像八大山人朱耷的画,大片的留白,一只黑色的鸟的身影,显得孤独、绝望。当然,阿信的“人”不是这样,他在和命运斗争,在“牧”。起句交代雪的来处。“它来自我们/无法预知的苍穹”。高大而神秘的苍穹,似乎有着法度天下的权力和威严,雪代表了它。“牧羊人和他的羊群/正从山坡走下”,这是书写的真正主体,这首诗虽然叫《雪》,写的却是人,这个牧羊人。接下来,一片乱世石滩的出现,可以说是实景描写,也可以说是作者内心对现世的展现:混乱的秩序和行走的困难。主人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冒雪赶着羊,“寻找路径回家”,这样的路容易找吗,容易走吗?但作者不是渲染这些困难,而是笔锋一转,让“石头和羊都在缓慢地移动”。是什么力量实现了“牧”呢?难道真的只有从“上帝的视角/才能看清楚这一切”?显然不是,让这一切都自动让开、行走的,是雪,是作者内心的“人”。通过自上而下的层层定义、指认,阿信的这首雪最终完成了看向低处的“人本”思想。雪来自苍穹,必然有苍穹的使命和基因。牧羊人放牧羊群,这是提前设置的语境,我们在其间找寻路径回家,是内心的一种归附,信仰的抵达。石头和羊都在移动,石头是心动,羊是“物”在动,在雪的驱动下,万物都在移动,而这样的移动,正是为了那个黑色的牧羊人的身影,神的引领,万物为我所驭。优秀的诗歌语言始终沿着精神的边际游走。我和作者不熟悉,但这篇文字让我感知作者的内心是有雪的。一个人的内心只要有雪,就可以一起白头、融化。读完这首诗,我忽然急切地想问:甘南在哪里?

?

多年以后胡茗茗多年以后,我依旧会爱你的衰老、形而上的丑可我,不敢拿出我的多少人怀揣锦绣,行行走走只有你,能与我十指相扣这一扣,多少年少轻狂多少快意恩仇在这个多变的年代有些事,就是无法改变空瘪的外壳被大风扬走靠着沉甸甸的麦秸垛,爱情终究是一场反省和低头在你之后,我形同走肉或者,成为女人中的女人有毒、有瘾、有小邪恶与大伤心我们的女儿,嚼着我们熬出的麦芽糖旁观我们走在各自救赎的路上长大的她,还会相信爱情吗多年以后让我的墓碑挨着你的或者,来世把我思念你的日子——还给你

劫翁解析:

茗茗的情诗是开在骨头上的花朵,有直抵的决绝和纯粹。这首诗歌基本上涵盖了她的爱情观,爱是一种愈合的疼痛,是年华逝去形而上的珍惜,只有真爱才能如此沉淀,这篇文字让我想到茨维塔耶娃的那首《我想和你一起生活》……,但茗茗的文字更具有东方人的思考:或者,来世/把我思念你的日子/——还给你。

张爱玲说我以后再也不见你了,但她的骨头上始终刻着那个让她把头低到尘埃里的名字。

?山寺的一场雨刘亚武从未见过一场雨如此盛怒整座山体在颤抖山寺客堂如同要坠地的鸟巢,我和儿子像两只惊惶的鸟蛋我开始胡思乱想,疑心是菩萨有意消解这场祭拜:她难以宽宥我此生的过错,又或者她更原意满足母亲那些朴素的愿望山石在雷声中欲裂,闪电鞭笞着山峦——都在佐证我的猜测只有满山谷翠绿的松枝,左右晃动似在我们之间,做着调停

劫翁解析:

优秀的诗歌语言应该沿着精神的边际,呈现内心的嬗变和冲突。亚武的这首诗歌,基本上印证了这一点。

山寺的这场雨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内心爆发的。但我“从未见过一场雨如此盛怒”,起笔作者便把这一冲突呈现出来。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它为什么会有神一样的震怒?这是作者所要呈现的,也是留给读者去思考的。“整座山体在颤抖”,可见盛怒之大。“山寺客堂如同要坠地的鸟巢”。山寺客堂应该是安全、庇佑的地方,是信仰的依归。现在,就是这样的建筑遇到了冲击,显示出即将崩塌的危险。“我和儿子/像两只惊恐的鸟蛋”,在这一即将崩溃的建筑面前,我——信仰者,儿子——传承者,显示出了无法看清的惊恐。第二节由惊恐延伸到自我怀疑。菩萨“难以宽宥我/此生的过错”,什么样的过错?连系下一句不难理解∶“更愿意满足母亲那些朴素的愿望”,写到这里冲突出来了,我怀疑自己引起菩萨震怒的是我改变了母亲那些朴素的愿望,那我错了吗?我必须遵循母亲那些愿望吗?或者说我只有按照母亲的愿望做才会雨过天晴,避免菩萨的震怒。这里的母亲可以无限扩大,随着母亲外延的扩大,诗歌显示出的精神质地也在随之扩大。作者并没作出回答,但似乎作者已经做出了回答,因为末段开始震怒并没有停下来,相反却在加大,这就说明“我”并没有因为外力改变自己的信念、初衷,遵循母亲的愿望。

“只有满山谷翠绿的松枝,左右晃动/似在我们之间,做着调停”,这是诗歌的结句,满山翠绿的松枝,给我们提供了坚持带来的希望,松是有精神的,迎风斗雪是它的品质。这里的松不是一棵,而是满山都是,这就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一个团结的、具有广泛覆盖面的群体,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呈现的,也是作者背离母亲的愿望所要代表的。而“调停”的出现,似乎表达了作者拒绝斗争,选择“温柔的变革”。读到这里,作者所要展现的精神质地一目了然。亚武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知识分子,“民本”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

我是一个被自己放逐的人赵小北

与猫更亲近,与狗终日为伴我院子里的鸟儿比任何人院子里的鸟儿都多今天,我又收获了新的喜悦一场春雨过后在我必经的山路两旁,树上旺盛的香椿头,树下是密密麻麻的婆婆丁只需揪上几把做午餐就够了自然的馈赠,可以随用随取我不用去抢菜甚至不用去买菜,也不需要跟谁打招呼整座山就我一个人整座山,就都是我的

劫翁解析:

小北的文字基本上没有理解的深度,但往往意有所指,这是她的性格,也是她的风格决定的。小北一人独自从深圳旅居德国,在一个镇上开酒吧、写诗。小北说我写诗就是安慰我自己,我的家人、周围的人很少知道我在写诗。身处异地,那份孤独感可想而知,但小北却没有传统文人那种卿卿我我,离愁别绪,小北是有格局的人,文字看似对生活的“随手写”,但切入的角度,思想的倾向,都是独特、唯一的。这首诗从文题开始,便贴着自己身份去写。“我是一个自我放逐的人”,年纪轻轻,背井离乡,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生存。只能“与猫更亲近,与狗终日为伴”,但她不是孤独地,“我院子里的鸟儿,比任何人院子里的鸟儿都多”这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小北说镇里的人每天都在她的酒吧里喝酒、唱歌、跳舞,醉了自己就用车把他们送回去。这份欢乐、热闹是旁人无法企及的。

接下来,作者又收获了自然的馈赠,“树上/旺盛的香椿头,树下是/密密麻麻的婆婆丁/只需揪上几把做午餐就够了”这既是自然的呈现,也是为下文的意有所指做铺垫∶“我不用去抢菜/甚至不用去买菜”,小北曾经在上海生活过,也有不少亲朋在上海生活,这一句,权作小北对亲友的念想吧。因为个人生活的原因,小北的文字有一种“国际”范,她的文字中看不到那种地域的、传统的书写,往往直接铺陈生活,显露出尖锐和锋芒,完成对生活近距离的剥离。小北的文字是向下的,很少有形而上的东西,表现出对现世生活浓厚的兴趣。这就让她保持了量上的高产和质上的新鲜。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向度,这表现在她对生活切入的角度,不盲目,不从众,有自己的视角。虽然这方面还很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北已经显露出了一个诗人成长的良好品质和轨迹。

?

苹果

黎落设计一只苹果给它丝织品,令晚餐充满暗喻我有焦虑的渴望抓住什么,什么就消失。虚构什么,什么就存在如同苹果。出现在早晨的田野而不是餐桌到了夜晚,又来到梦里我抚摸它光滑的肉体和美丽的腐烂我得到完整的圆和流动(但也许是漏洞)一只苹果藏进我身体带来的热量不能给予宽慰。又跳上面颊我能怎么办。雨后的果园,新鲜的苹果栩栩如生每一粒都从昨晚的树枝赶来要如何说服一只年迈的苹果和她理想中的岁月。在我空空手心里那种红,像虚构的火劫翁解析:通常的写物,先从实物开始,往心境推。黎落这首上来就是“设计一个苹果”,这就是黎落文字的特色∶泼辣中见陡峭。

那么,黎落设计的这只苹果是什么?

通读文字就会知道,这是“我”于尘世的可及和不可及之物,它以时间为经纬与我若即若离,时而很近,可以“抚摸它”,得到它的“完整的圆和流动”,时而有些远,“每一粒都从昨晚的树枝赶来”,在走向我的路上。

进入第三节,作者揭开这个谜题“一只年迈的苹果,和她理想中的岁月”,完成了身份的互换,让自己成为燃烧的火。物我的统一,形成内心的升华,也达到精神层面的提升。

黎落的写作基本属于大抒情,靠文字的陡峭形成张力,而这一首,似乎有意拆解自己的内心,完成精神层面的建构,她是不是已经完成了飞跃?

?梦:墓地

林水文山下,我看见父亲指挥一些人挖地他的面容模棱,没有印象中高大他指着一片洼地,说:"再挖深,再挖宽点"几个人用力挖,那些人我都不认识不像本村人,像外地专业人士他们很熟练挖着地,圆形可以放一个瓮我听到父亲说,这是他的风水之地这时我醒了父亲的墓在山上淋着雨

劫翁解析:

水文兄的这篇文字虽然小,但形成的内在冲突却很强大,这源自水文兄数十年如一日对文字的磨砺,也缘于水文兄长时间对人类情感、命运沉浸式的思考。

文字起于一个荒诞的梦,山下,父亲指挥着一群陌生人在挖一块洼地,用来埋葬自己的骨灰。通常的埋葬一般都选高地,最忌洼地,因为高地防水,洼地积水,谁都不愿身后泡在水里。可父亲却违反这一普遍规律,要把自己埋在山下的洼地,并且选择外地的陌生人而不是本地埋葬他的那批人。是什么原因导致父亲忽然做出这个荒唐的举止呢,结合尾句可以看出,父亲一定是看到了“我”在现世的困苦,认为自己被埋错了,没能荫及子孙,所以重新给自己选择了“风水之地”,宁愿自己睡在洼地的水里,也要让世上的后人过上好日子。不用本地那批曾经埋葬过自己的亲人、熟人,是知道他们绝不会为了过上好日子而把自己埋在洼地、水里。

这其实是“我”对父亲生前认知的延伸,父爱从未离去,自己虽然没有机会向父亲诉说自己的困苦,但父亲始终用无私的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yl/98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