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象

聚焦穿越千年,一起打开精美绝伦的契丹


契丹族兴起于漠北草原,骁勇善战,统治我国北方领土长达年之久。赤峰市作为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留下了丰富的契丹辽文化资源,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辽代文化遗存,其中,辽代墓室壁画可谓是辽文化遗存的瑰宝,历经千年依然精美绝伦。其运笔娴熟、粗犷洒脱,画面内容反映了辽代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是一部丰富翔实的辽代无言史书。

辽墓壁画和唐宋时期的壁画工艺是一样的,它们都不是直接绘画在墙上,而是在砖墙上抹以草泥,草泥上涂白灰,在白灰上直接绘画。今天,小编就带你穿越千年时空,领略这一被称为“中国绘画史上奇葩”的辽代壁画之美!

阿鲁科尔沁旗辽代壁画

发掘于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的宝山辽代壁画墓,被称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山又名“老头山”,墓葬位于其主峰阳坡之上。年,考古学家对其中两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两座墓编号为1号和2号,墓葬内发现了大量工艺精湛、精美绝伦的壁画。

宝山壁画现藏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历经千年,恍如新绘,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宝山1号墓壁画——牵马图

1号墓的壁画绘于墓室及石室内外,局部已经脱落,大部分保存较好,总面积近百平方米。其中《降真图》《高逸图》十分精美。

宝山1号墓壁画——降真图

2号墓的壁画分布于墓室与石室内外,原面积约60平方米,现存近30平方米,以石室内的壁画最为精美。墓中《颂经图》《寄锦图》极为考究。这些壁画无论在绘画风格上,还是绘画题材上都显示出强烈的唐、五代汉地艺术风格。

宝山2号墓壁画——贵妇颂经图(局部)

宝山2号墓壁画——寄锦图

巴林左旗辽代壁画

赤峰市巴林左旗的辽上京遗址,是契丹建国初期在本土兴建的第一座京城,是辽国早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这组珍藏于辽上京博物馆的辽代贵族壁画高约2米,宽约1.2米,色彩艳丽,线条清晰,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契丹贵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生活。

①女子备食图

②男子备饮图

这两幅壁画都是侍宴图。第一幅女子备食图中,7个女子的发式各不相同,有高髻、双螺髻、髡发。宋人庄焯在《鸡肋篇》中这样记载契丹少女的发式:“契丹良家仕族女皆髡首,许嫁时方留发。”即契丹少女未婚前,留的都是这种髡发,一直到结婚的时候才开始蓄长发。另外,头顶托盘的发式在很多贵族墓中经常出现,为辽代契丹奴仆给墓主人敬食的一种礼俗。第二幅壁画所绘的5名男子都是身穿长袍,头戴布帽,为汉族人的形象,前面的男子捧着盏,后面的男子捧着盘口瓶等器皿,是辽代备饮备食的礼仪。

敖汉旗辽代壁画

在赤峰市敖汉旗博物馆中,珍藏着80余幅辽代墓壁画,考古学家将这些壁画分类整理,命名为“画笔下的大辽风情”辽代壁画专题馆。

壁画内容共分为出行归来、仪仗侍卫、饮食起居、春狩秋猎、文体娱乐和鸟兽花卉六大篇章,反映了公元十世纪契丹王朝雄居中国北方年间的经济、文化、体育、宗教、风俗等社会各个层面。

彩绘双鸡图:一对雄鸡一前一后健步行走,振翅扬尾。后一鸡引颈高歌,前一鸡回首静听。

彩绘烹饪图:画中四人均为契丹人装束,一人袖手端坐于圆凳,一人挽袖欲向锅中取肉,一人手指前两人似有所语,一人半蹲坐,正用力撅木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茶道图:共绘七人,其中五个成年男子立于一高桌周围,正忙于准备杯盏茶果,相互间似有所语。桌上摆放有杯、盏、碗、罐及果品。桌前左侧一髡发男童正袖手压扶于竹笥之上,下颌抵于腕处闭目鼾睡,睡态甜美。右侧女童蹲坐于一个三足火盆之后,短扎发髻,正烧水煮茶。画面生动自然,富有情趣。

彩绘击鼓图和吹奏图

彩绘备猎图:画中绘五个契丹男子,均半侧身右向而立。分前后两排,前排3人。右数第1人袖手,腰挎一扁鼓,髡发,身后飘一发辫,面含微笑。第二人为一长者,右手戴手套,擎一淡红色海东青。第三人为一青年,捧一白面蓝里高筒靴。后排2人,右者双手抱一红色木琴,脑后一发辫打结成团状。左者蓄八字胡,右手握一红色弓,左手执箭2支。画面表现了春猎时即将出发的场面。

门吏图和侍卫图

年敖汉旗出土的辽代壁画《马球图》,人物形象逼真生动,呼之欲出,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幅反映辽代体育活动的壁画。这些珍贵的辽代古墓壁画,既是一部辽代的无言史书,更是代表了我国北方草原画派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对后世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来源:视觉赤峰综合整理

图片由赤峰市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院提供

编辑:乌伊罕、王美玲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ly/37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