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猛犸象 > 猛犸象的繁衍 > 倪萍姥姥语录读书笔记上牛角笔记
当前位置: 猛犸象 > 猛犸象的繁衍 > 倪萍姥姥语录读书笔记上牛角笔记
倪大姐在“结束语:天籁之声”说,“‘姥姥语录’也是家家的老太太都常说的那些理儿”,我和倪大姐很像,都长在农村,而我更是生在农村,待了十多年,对她书里的乡景描述自然是熟透了,也就倍感亲切,读着读着,亦有仿佛在读家书的感觉,“家书抵万金”呵!当然,呵呵,有些话不一定都是老太太说的,老头儿们也有“语录”,也精彩得很!
开篇:心到就好
“人家毛主席说的话才能叫语录,我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婆子说的些没用的话还敢叫语录,那不叫人笑掉大牙?”
这话听起来多少有些谦虚的感觉吧,不过,当“老婆子”轻松自如地口吐莲花时,你更能听出不是语录,胜似语录中的积淀和自信。在“老婆子”在开玩笑似地被建议“该上国务院去上班,给总理当个助手”、“去人事部去工作”、“该去教育部工作”等等时,“老婆子”毫不示弱,在“心心相印”小节里,被倪大姐问及“你如果读了书,你会选择做什么职业?”时回答“你能做的事我都能做”。呵呵,那,这“老婆子”究竟谦虚么?
倪萍:“你是作者之一,咱俩联合出版......我把你大名写在前头,稿费咱俩各一半儿。”——“姥姥眼前一亮。”
一亮,亮从何出?通读完全书之后,会感觉,既有老太太的爱财,又有老太太的爱书。老太太是爱财的,爱财也本就是正常的,更何况,又“取之有道”。老太太淳朴的金钱观该是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照照,都该照照。老太太的文化程度是,只认识自己的大名,但常会在家里捧着本厚书,倪大姐在“写书也不是多大的事”中描述道,“起初你想笑”,“慢慢地你有些心酸”,“再后来你就想哭”。老太太也以为“多贵的书都说值、便宜”,“买个吃的一会儿就吃完了,买本书吃一辈子”。老太太淳朴的书观也是面镜子吧。
“姥姥的秤有两杆,大秤、小秤。她的大秤是人人都可以称的,叫公家的秤,是以大多数的利益和公平为准星的,小秤是自家的秤。大秤、小秤的秤砣分量相差很大。”......姥姥说:“人最值钱的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没个分量你往大秤上站站试试?那个秤砣动都不动。”
何为大秤小秤呢?用书中的例子说,就是,老太太的小儿子年轻轻地因公殉职,她小儿子站在大秤上就很重;季羡林老先生年轻轻地离开家去济南,直到母亲去世才回乡,季老先生的成就使得他站在大秤上也很重。而,这样的人就属于,就是为公家生的,生出来长大了就是公家的人了。那,他们站在小秤上有多重呢?可能,没有办法衡量,但在老妈妈们心里的那杆秤上,始终最重。
岩松说:“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临说再见,他还嘱咐我:“倪姐,快写写姥姥吧,我们需要姥姥的精神。”......“姥姥一直都在我心里,在我的灵魂里。”
读的过程中,我其实是想到了白哥曾说过的一句话的,大意是,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的,中国式信仰存在于古诗古词里,存在于民俗谚语里。老太太的语录体现地大概就是中国式的信仰。说得大点儿,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儿,这大概就是几千年一直在传承的老理儿。而,读出来的熟悉感、亲切感也大概就源于此。在这里面,你不能锱铢必较,有些话听听,有道理,就够了,比如,在“什么日子都是掺和着过”一节里,倪大姐问“人得爱惜这张脸,姥姥,是不是?”老太太回答“脸整天露着没有衣服穿,你就得要脸”,而你非要计较手一般也没衣服穿的话,那就没意思了;有些话,虽然不一定被现代观念所认可,可它真真实实是老理儿,比如,老太太坚持认为做好事就不应该说出去,原话在“做好事都是应该的”一节:“做好事不该让人知道,让人知道,好事就变味了。做好事都是应该的,就像一个人不偷东西,你还表扬他?”而同样为老人家的茅老就认为,“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之后,又宣传出来让大家都知道,这是他做的第二件好事,因为他帮助共同维持一个较好的道德环境”。从这个角度上也可以说,“姥姥语录”是站在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角度,当然,一点也不排斥,“凡事要替别人想”。
1.遗憾就是专门留下的......
天黑了
“孩子你记住,人说话,一半儿是用嘴说,一半儿是用心说。用嘴说的话你倒着听就行了,用心说的话才是真的。”......“说话是不是给别人听的?哪有自己对自己说的?给别人听的话就得先替别人想,人家愿不愿意听,听了难不难受、高不高兴。”
得不感慨,环境不一样了。在乡下,老辈儿人,唠的多是知心话,我感受过;而如今,有些话只能放到谈人生理想的时候才能“酒后吐真言”,很多时候还不知道找谁谈。聊的好像不是一回事,就当空感慨吧。而也不得不说,现在的很多话,就该是要先说给自己听,自己信么?自己都不信的东西已习惯于信手拈来。而这个当然和老太太说的意思是不同的。
“姥姥......每年清明还得给你上坟吧?”——“不用......人死了啥都没有了,别弄这些个没有用的摆设了,那都是弄给别人看的。”
老太太看得真透啊!联想到,前两天,看到很多人随手一写,类似“撒切尔夫人走了,缅怀!悼念!”我发了条状态:“有人说,她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什么时代?所有说的人并不一定都知道,但这丝毫不妨碍人们的缅怀:1.在自媒体时代,很多人在意的是缅怀传递出的是什么,而非缅怀的是什么;2.弹指一挥间,前一秒悼念,后一秒就可能就对着某个图傻笑;3.还可以联想到,这种离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更容易调动我们的情感。”这个评论的前提是,我不认为所有“缅怀悼念”的人都是真的在缅怀悼念,复杂的情绪也恰在于此:一方面,网络新媒体的发达,让你可以很容易地就表达出你对你喜欢却已逝去的人的缅怀悼念;另一方面,这种自媒体环境下,有多少是真真实实的缅怀悼念?有多少是借助于信手拈来来展示自己的悲悯之心?更大的问题在于,很多人似乎已意识不到自己其实是在自我宣传,用这种简单的动作让自己都简单地以为自己确是有善良的心。扪心自问,我也是在反思。有时候会感觉自己小事化大,而,又会感觉,正是在这不断的小小忽略之中,有些迷失了。
“人哪,就是穿着棉袄盼着裙子,穿着裙子又想着棉袄。”
“姥姥,有多少家人、有多少孩子,最后走时还不是孤身一人?谁能携家带口地走啊?”——“分批分个儿地走啊,就像分批分个儿地来一样,早早晚晚地又走到一块儿了。”......这是她对家的无限眷恋和对生命延续的阐释。
“天黑了,谁能拉着太阳不让它下山?你就得躺下。孩子,不怕,多黑的天到头了也得亮。”
“盼着盼着就有望了,盼望嘛。”
倪大姐在这以“天黑了”为题的小节里一直都没解释“天黑了”的含义,直到在“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一节里才说,我就给置前了:姥姥把人类不可避免的灾难称之为“天黑了”。“孩子,你再大的本事也挡不住天黑。毛主席的本事大吧?儿子在朝鲜战场上死了,老头儿不也是没法儿?一根烟接着一根烟地抽,等着天亮。”......“天黑了就是遇上挡不住的大难了,你就得认命。认命不是撂下(放弃),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天亮就是给你希望了,你就赶紧起来去往前走,有多大的劲儿往前走多远,老天会帮你。别在黑夜里耗着,把神儿都耗尽了,天亮就没劲儿了。孩子,你记着,好事来了它预先还打个招呼,不好的事咣当一下就砸你头上了,从来不会提前通知你!能人越砸越结实,不能的人一下子就被砸倒了。”
我不敢为她送行
“有了人便有了一切”,毛主席的许多指示在姥姥的生活中都是座右铭,“多贵的东西都赶不上人贵”。
1.老辈儿人对毛主席的感恩戴德是我们这一代无法切身理解的。
2.你瞧,可不是,有些指示确实被抛弃了,只不过,可能是因为不适合于当时的社会,而也可能是因为不利于权力的稳固。
我原以为痛苦提前说出来,有准备了,苦就变淡了;我原以为聪明的姥姥提前明白了人生的死,轮到自己死就不必害怕也无需担当了。错了,一点用也没有!这也许就是生命的魅力,不管你是谁,将要结束生命时都会害怕,都会眷恋生命,眷恋你曾无数次地抱怨过的这个社会、这个家、这里的人、这里的一切。人世间的许多“真理”,不经过实践的检验,你永远不要说这是真理。只有死过的人才有权利说死到底是解脱还是捆绑,可是哪个死人回来说过?都是活着的人煞有介事地说。多么没有道理啊!多么让人信不起啊!
自问,信么?
“麻烦别人自己心里是苦的,帮着别人自己心里是甜的。给人一座金山是帮,给人一碗水喝也是帮。你帮了别人,早晚人家也会帮你。不信你试试?这一辈子你试不出来,下一辈子你孩子也能试出来。”
都是甜的么?嗯,该是甜的啊!
姥姥挣钱了
“又搂着太阳睡了一天吧?”——“是它搂着我睡了一天,不是我搂着它。”
“人家太阳那么大的官儿会主动搂着你这么个普通百姓?”——“这就是太阳的好哇,管谁都赶不上它公平,不偏不向,不歪不斜,对谁都一样,给你多少就给他多少。”
是呵,哈哈,所以要“让制度在阳光下运行”。
“会写的不如会看的,会说的不如会听的。”
哪位好心人给解释下,我就这句俗语没听懂。
“看它们(是指向日葵)嬉皮笑脸的样儿,鬼精鬼精的,不会说话,脑子可都有数哇!”脑子是指葵花里的瓜子,有数是指饱满。“有数也得让咱吃掉啊!”——“这就是向日葵的本事,它就让你吃的,你吃了它你就成有数的人了。”姥姥认定葵花籽吃了对人的脑子好,认定这个世界上就有风险和索取之分。
聪明的人家长把自己家的瘪花生偷偷的换给生产队......姥姥从不做这种“聪明”事......姥姥说:“大花生、小花生吃到肚子里都得嚼碎了,种在地里可就不一样了。好种子结好花生,孬种子结小花生。孩子也是这样,你们都在眼前看着。我要是做那‘聪明’事儿,你们长大了就不聪明了。种下什么种子就长出什么果。”
这修行!这道行!
有好事想着别人,别人就老想着你。你有了好事不想着别人,只顾着自己,最后你就剩一个人了,一个人就没有来往了。一个人一辈子的好事是有限的,使完就完了,人多好事就多。
我第一次挣到最多的钱是一万块,我就悄悄跟姥姥说了,也拿给她看了。姥姥说:“钱这个东西,越看越多,我看了就等于你挣了两万,再给你妈看就等于三万了,再给你哥看就是四万了,欢喜成了四倍了。”“糖稀越粘越厚,苦菜越洗苦水越少。”姥姥的欢喜都是乘法,忧伤都是除法。
这一节里,倪大姐给老太太先后找了两份工作:分报纸和剥瓜子。骗老太太说是她单位上回收,其实是她怕老太太闲出病来,并给老太太发工资。老太太精神头明显好转,也是老人家一辈子第一次实实在在地赚工资,出手都大方了,还拿出一百大钞让孩子去给她买倪大姐用来保养的脸霜。这可能是好的经验。
好心加好心,就是搅人心
操心归操心,有一个可以让你为之操心又愿意操心的人不是幸福吗?姥姥的儿女们不理解,姥姥住在我这儿哪里是麻烦?是给予啊!
姥姥的冬天
“孩子,管多么富裕都没有年轻富裕啊。年轻的富裕就是胳膊是胳膊,腿儿是腿儿,年龄大了富裕管个啥?眼也花了,牙也酥了,浑身都穷了。钱有的是,可身子穷了。”
总想起,那次我没心没肺地跟妈妈说:人这一辈子,就是,前辈子用身体换钱,后半辈子用钱换身体。
家中的东西,姥姥觉得最金贵的就是我那些奖杯,光荣与梦想始终是姥姥的精神所望,她觉得没有比受人尊敬更高的拥有了。
我也喜欢荣誉,喜欢取之有道,得之有道的。
三个爸爸
“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你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
姥姥啊姥姥,心里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对我们成长的滋养都是“润物细无声”。小时候不觉得,慢慢长大了,才知道一切善良、宽容、忍让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血脉里流淌的美好都是一点一滴的给予积聚的......善良的一家让我学不会憎恨,学不会报复,学不会整人、治人,这不都是我的财富吗?
血肉相连,分开了就出血
姥姥......最小的儿子......为救战友牺牲了......悲伤的姥姥说:“当兵的就是这个命,国家使完了咱再使。人家当妈的命好的,国家使完当妈的接着使,跟着沾光。咱这命不好,国家使完了就完了。”......“死去的孩子只有当妈的能看着,别人慢慢就忘了。”......不是说时间可以抚平一切创伤吗?错了,错了......“怎么能忘记呢?除非我死了。孩子,别害怕我哭,有泪的人也是幸福的。我不是哭你小舅,我是哭自己呀。”
如果有下辈子......
洗澡时姥姥从不脱衣服......但姥姥可以看些裸体油画,每回看了画上西方古典的肥女人,姥姥都大笑......她最多说一句:“都吃得太好了。”
多么可爱的小老太太!
“遗憾就是专门留下的,要不就没有这俩字了。”又是平衡,合情合理......姥姥什么都不遗憾,什么都知足,什么都自己平衡......这是付出啊,自然地付出是什么?不是习惯,习惯还可以改呀!我们的许多好习惯不也是随欲望而改变了吗?改变为了自己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每个人的本性里都有自私自我的一面,就像星星之火,一点就着。
这里大概是第一次提及“平衡”一词,在后面“生活的准星”这一小节里,倪大姐将平衡称作老太太日子里的“轴心”,那里也有更详尽的相关叙述。
“......等下辈子吧,下辈子你给我烫个头,卷个卷儿,也染成黄的......”
2.人生或许就该是这样......
什么日子都是掺和着过
辩证地看待一切人和事,什么事到了姥姥那儿都能圆起来......姥姥说:“管哪儿的肉皮都好撕开,就是脸皮不好撕。”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家十几口子人都住在一起......姥姥说:“好哇,你真是有个福!如今这社会想找这么些人来吃饭还不好找哪,你们城里关门堵窗地自己过,大脸看小脸有个啥意思?”
什么日子在姥姥眼里都是掺和着过,对比才知道好赖,“不看看小的,不知道自己老了;不看看床上躺着的,不知道自己能坐着有多好”。
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北人,谁也听不懂谁的话。爷爷两个耳朵都背,姥姥是左耳朵听不清,右耳朵也不太好使。可你常看见他俩坐在一块儿又说又笑,其实都是各说各的,根本不知道对方说的啥。两个人抢着说,抢着笑,一声高过一声......人世间的温暖,两个老人的良善,是那样地打动你!
姥姥的持家方法很简单:管事的人要一碗水端平,一把盐撒匀......大事小事姥姥都用心过,她说她不累,习惯了就不累......不累的姥姥其实累了一辈子。
两个妈
水门口是个爱热闹的村庄,节日里常有剧团来唱戏......每逢这样的日子,村里就像过年一样,家家的烟囱都是下午三四点钟就开始冒烟,饭桌上的饭菜比往日香了许多......吃过饭,大姑娘、小媳妇开始往脸上擦粉,太阳还高出山头一大块,全村的人就都聚齐了......戏台后的艺人忙着敲锣打鼓,戏台前的村民忙着打招呼说话......那份真实和快乐无可比拟。
虽然不尽相同,也很相似啊。小时候,追着秧歌队跑,秧歌队到哪儿,一群小孩子就在哪儿,哪里会想到,如今对着春节晚会“指桑骂槐”?!无可比拟......
母亲从没有打过我,可我却那么怕她;哥哥挨了太多的打,可他从不怕母亲。母亲不在的时候我跟哥哥总是说“你妈”如何......“实际上你妈是最疼你的,不一定背着抱着就是爱,不一定给口吃的喝的就是爱,你自己当了妈就知道了。”
爱不怕分,越分越多
“姥姥,你说实话,你是偏向我妈,还是偏向我?”——“这路事儿不能拿到秤上称,一辈子也称不出个斤两了。你妈上班费脑子又费劲,挣钱养活着一家人,你妈在秤上就比你重;等你长大了,挣钱养活你妈了,那个时候你上秤就比你妈沉。”......“小子干大事,可不敢让他成天抠抠搜搜。闺女不一样,将来得持家过日子。你妈既不是后妈,也不是亲妈,是个合格的妈。”......姥姥说,她养孩子是喂了一群小肥猪,而母亲养的是两匹奔腾的马。
“心里有气、有怨说出来就好了,不管真对真错,别留着,留日子长了,就长在身体里了。”
姥姥指着架子的四脚:“孩子,哪有这样的后妈?这个架子腿原先是四条刻花的抓角,从你自己开始梳小辫儿时起,你妈就开始一寸一寸地往下锯,为的是你能照上这个镜子,从镜子里看见你自己,既不用垫脚也不用驼背。你妈比你高,你合适了,她就得驼着背梳头;后来你长高了,你妈有用碎木头一寸一寸地往上钉,为的是你不驼着背照镜子;再后来你长得比你妈高了,你妈就踮着脚梳头了,直到你离开这个家,镜子的高度一直对你都是最合适的,而对你妈就一直不合适......”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家家也都有些这样的故事吧......
“爱越分越多,爱是个银行,不怕花钱,就怕不存钱。”
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
“神是什么?你信它就有,你不信它就没有。”
西方的《圣经》文化好像也是这个理儿。
“孩子,记着,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享多大的福就得遭多大的罪,罪遭够数了,福又回来了。”
姥姥的金元宝
“人生下来就得受苦,别埋怨。埋怨也是苦,不埋怨也是苦。你们文化人不是说‘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吗’?”......尼采......说“人生就是一场苦难”......“这个姓‘倪’的只说对了一半儿,那一半儿甜他还没说呢。什么是甜?没病没灾是个甜,不缺胳膊少腿是个甜,不认识字的人认了个字也是甜。”
心心相印
“能人干嘛都能,废物干嘛都不成。”......姥姥说的能人是勤奋、努力,舍得自己、不怕吃苦的人,是用心做事、执着往前走的人,是敢于超越别人、敢于打倒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的错、敢于面对别人的成就的人。
姥姥最反对白天睡大觉的人,你要催她睡会儿,她总说:“等着上了那边儿去(死了以后),有的是工夫睡,咳,想起也起不来啦。”
愿姥姥的世界鲜花盛开
孩子是要夸奖的......姥姥说:“别舍不得夸孩子,芝麻夸着夸着就成西瓜了。”
“在地上站着别老想着天上的事儿。”
“人的手不能轻易伸,只有一件是可以把手伸出来,救命的事儿!”
整理by牛大山人
年4月11日于英国格拉斯哥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ly/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