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夜间也能安全飞行;轻轻摆动手臂,电视就能换频道……5月的一天,在深圳市南山区一栋办公楼内,奥比中光创始人黄源浩侃侃而谈。在加拿大、美国工作多年的他,年归国,来到深圳创业,打造了全球第4家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并能量产3D传感器的企业。
在深圳,这样“人才南飞“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年轻人在这片“创新绿洲”中孵化奇思妙想,破解生命密码,探寻基因真相,尝试让1万多年前灭绝的猛犸象复活……
年,深圳亮出一份创新活力指数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韩国、以色列水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2万家;PCT国际专利占全国的43.1%,连续14年居全国城市第一位。深圳还蕴藏着一座人才“富矿”——各类人才总量已超过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2.9%,平均年龄32.5岁。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从一个仅有3万多人口的小渔村到跃上全球活力创新之城新高地,迸发出澎湃的创新发展驱动力,而这里也刻下一代代深圳创业者奋斗的足迹。
从“一穷二白”到诺奖得主“扎堆儿”
一排排高大的“黑箱子”出现在记者眼前,指示灯闪烁,机器轰鸣。走进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的“心脏”,庞大的主机系统——曙光超级计算机正以万亿次/秒的速度计算着。
“运算能力相当于20万台个人电脑能力的总和,存储能力相当于80个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该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高性能计算可以提前两小时预测台风,以前只能提前10多分钟。”地质灾害预报、动画渲染、石油探勘,都离不开这个“最强大脑”。
在深圳,这样的高科技创新型机构比比皆是。从年10月至今,不到两年,深圳先后设立6家诺奖科学家实验室,诺奖得主在深圳扎了堆儿,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成为实验室的主角儿。
而在年,深圳的大学、科研院所数量都是“零”,科技资源“一穷二白”,生产以加工装配为主。“贴牌加工”“模拟仿制”难以为继。年,深圳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奠定创新发展战略基石。
彼时,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凤毛麟角,高校和企业之间、科研成果和市场产品之间存在巨大断层,亟须建立一座桥粱。清华大学与深圳市政府首开先河,大胆创新,于年12月21日签署协议,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应运而生。
该研究院副院长刘仁辰博士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考上牛津大学博士生。他清晰地记得,年年底,研究院院长嵇世山向他发出召唤:“这里大有可为,你来吧!”刘仁辰义无反顾回归清华体系,致力于布局国际化技术成果转移,他看好深圳这个平台。
“这是中国第一家新型科研机构。”嵇世山用“四不像”来描述——既像大学又不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机构,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这里打破了“铁饭碗”,不走传统科研机构的老路子,突破事业单位编制限制,研发团队分享技术股份……正是这些冲破旧机制束缚的“四不像”创新基因,催生了一大批科技项目开花结果,让众多高科技企业落地生根。
而今,深圳创新呈现“裂变式发展”,包括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在内的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由年的家增加到年的家。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健康等产业聚集,中国平安、华为、腾讯等高精尖企业跻身世界舞台。
年深圳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50%左右,成长为中国创新之都,有人以美国硅谷比称深圳为“深谷”。
全球“孔雀计划”孵化独角兽企业
“在亿万张人脸照片中,准确识别出一个人,并形成他的运动轨迹只需要不到两秒!”在深圳市龙岗新型智慧城区运行中心,云天励飞公司创始人陈宁展示了全球第一套动态人像识别系统,如今已协助公安破获各类案件余起。
“非常幸运来到深圳。我们的团队成员都是美国海归,是谷歌、Snap等国际知名企业的源头创新人才。”陈宁说。年前,他从美国硅谷回到深圳创业,一年后入驻“深圳国际创新驿站”,获得年深圳市“孔雀计划”第一名。
“孔雀计划”让陈宁得到资金资助,迅速发展为深圳本土人工智能的独角兽企业。年,深圳市推出引进高技术人才项目——“孔雀计划”,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享受80万至万元的奖励补贴,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得到优惠。
短短几年,像云天励飞这样的“孔雀”归去来,海外创客纷纷筑巢。去年,深圳引进海归1.8万人,同比增长74.2%。截至年年底,深圳累计引进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44个、“孔雀计划”创新团队个。
深圳的目光更长远,吸引人才远不是“给钱”那么简单。深圳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梁永生说,吸引人才的因素包括一套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多人可能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sd/10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