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猛犸象 > 猛犸象的习性 > 洛阳自由行洛阳博物馆游记一座洛阳城,
当前位置: 猛犸象 > 猛犸象的习性 > 洛阳自由行洛阳博物馆游记一座洛阳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要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能不来洛阳。有人统计,在二十五史中,“洛阳”共出现了次,平均不到字就出现一次,可以说“一座洛阳城,半部中国史”。而要看洛阳城,就不能不来洛阳博物馆,参观洛阳博物馆是了解洛阳城的最快捷方式。
参观完洛阳西工兵营、天子驾六博物馆,穿过周王城广场,从广场南门乘坐1路公交车直达洛阳博物馆站,行程大约半小时,到博物馆已经快11点了。洛阳博物馆免费不免票,疫情期间实行预约制,我已经提前一天预约。因为不是旅游旺季,又不是周末,参观的游客不多,现场预约也可以。推荐理由:国家一级博物馆,参观时间:4-6小时。
一下车,就能远远望见洛阳博物馆极具特色的主题建筑。主体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取自“定鼎洛邑”、“鼎立天下”。
主体建筑前面的高大柱状物是仿照“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而建的观光塔,我去的时候正在维修。这个“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是武则天的纪功柱,寓意“天下中枢”,由四夷酋长筹资百万亿建造在武则天听政起居的宫城(紫微城)正南面,是世界三大记功柱之一;开元二年(年)唐玄宗下令销毁天枢,熔了一个月也未能熔完,但终究化为乌有,存世仅20年。
出示健康码,扫预约码进入博物馆,正式开始参观。按照习惯先看一导览图,按照导览图指示的顺序参观。洛阳博物馆集中收藏洛阳地区出土的上自史前,下迄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物40多万件,馆藏量处于全国博物馆前列,展出文物1.1万多件;整个博物馆上下两层13个展厅,分为河洛文明(第1、2、3展厅)、石刻艺术馆(第4展厅)、书画馆(第6展厅)、汉唐陶俑馆(第7展厅)、唐三彩馆(第8展厅)、珍宝馆(第9展厅)、宫廷文物馆(第10展厅)、王绣牡丹艺术馆(第12展厅)等八大专题陈列。
洛阳博物馆原有五大镇馆之宝,其中的乳钉纹铜爵已归还给二里头夏都博物馆,现在剩下四件镇馆之宝,下文中会重点介绍。
第1展厅——河洛文明之史前与夏商周时期
河洛文明包括三个展厅,以时间为序展示河洛文明在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北宋时期的发展历程。
第一展厅包括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两个部分。入口处的地面有一条延伸到屏风墙的历史轴线,展示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王朝;屏风墙上展示这个13个朝代留下的都城遗址,包括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这两项内容足以让每位参观的游客记忆深刻,记住洛阳几千年的文明脉络。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是第一个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巨型象牙化石。这件古菱齿象的象牙化石长2.4米,距今约十万年,是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保存很完整。在它的旁边还有一截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化石,以及鸵鸟蛋和水龟化石,证明在远古时代,洛阳地区生长着高大的植被,生活着各种动物,非常适合原始人群在这里进行采集和狩猎等生产活动。
第一展厅里面最显眼的文物当属古菱齿象化石,有很多人说是猛犸象,其实不对。我个人认为这件古菱齿象化石更应该是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看看河南的简称“豫”的演变过程,你就理解我的想法了。
《周礼·职方》有述:“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豫”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人牵象”。洛阳出土的古菱齿象化石,正印证了河南曾是象群繁衍生息的地方。古菱齿象是生活在距今几十万年至1万余年前的大型哺乳动物,以灌木、草本植物为食;这种象的臼齿磨蚀到一定程度后,齿板上的釉质环就会扩大呈菱形,因此得名菱齿象。这种象虽然主要生活在亚洲,但其牙齿的变化与现在的非洲象十分相似,个头也与非洲象差不多,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非洲象的祖先。
新石器时期部分展示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各种石器、陶器等。裴李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早期文化,因年首次发现于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距今约-年。这里展出的石磨盘和石磨棒是进行粮食加工的工具。
仰韶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约-年。仰韶文化是原始社会由繁荣走向分化、逐步趋向文明社会的时期。当时制陶工艺已相当成熟,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艺术形式。伊川缸是仰韶文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陶器,图片上的“鹳鱼石斧图”伊川缸被国家博物馆借走了,到现在也没归还。伊川缸上的“鹳鱼石斧图”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雏形。
龙山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类型,距今约-年。龙山时代的陶器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其特点是胎壁细薄但质地坚硬,表层无釉却漆黑发亮。
夏商周时期部分主要展出夏商周时期青铜器、陶器、玉器文物等。夏商周部分最值得说的是夏都斟鄩。按照文明的三个标准,国外史学家大多认为中华文明年,这年不包括夏朝,跟我们常说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实际上差了夏朝,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给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了更多的证据支持。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很多刻画符号,还在解读中,如果有朝一日能解读成为文字,中华文明五千年将不存在异议。
年在洛阳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夏朝故都斟鄩,即二里头遗址,遗址距今大约年,被称为“最早的中国”,这里发现了众多的中国之最: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铸铜作坊、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车辙印迹……
在二里头遗址上已经建成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本来作为洛阳博物馆的五件镇馆之宝之一的乳钉纹铜爵已经归还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收藏,这一点洛阳博物馆还算厚道,在二里头夏都博物馆章节会详细介绍乳钉纹铜爵。鉴于剩下的四件镇馆之宝没有一件青铜器,我认为应该再选一件青铜器作为镇馆之宝,毕竟洛阳市青铜器之乡,西周“兽面纹方鼎”最适合,因为洛阳的好几处地标性建筑都有它的原型,在洛阳算是最知名的青铜器了。
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以周平王东迁洛邑作为分界。西周建立之初,为加强对中原地区广大殷遗民的统治,周公旦营建“成周洛邑”,此城位于洛阳地区,也是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的洛阳城。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法、分封、礼乐、世袭制度。
作为青铜器的故乡,洛阳不但出土过历史上最早的青铜器,同时拥有西周最大的铸铜遗址。洛阳偃师尸乡沟一带发现的偃师商城遗址,被认为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所在。洛阳瀍河两岸分布着大型王室铸铜遗址、贵族墓地及祭祀遗址,出土了大批铸造精美的西周青铜器及罕见的大型原始青瓷器。商朝中国历史上青铜文明最辉煌的时期,青铜冶炼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
这件“子申父己铜鼎”的鼎腹的内壁有铭文“子申父己”,指的是子申为他的父辈“己”所制作的一件青铜鼎。外面的玄鸟纹是商代的一种常见纹饰,商代认为玄鸟是一种祥瑞的神鸟,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说,商人将玄鸟看做祖先崇拜,玄鸟就是平时常见的燕子。
这件“召伯虎盨(xǔ)”是西周晚期的名臣召穆公为祭祀亡父所用的盛食器。召伯虎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召穆公,公元前年,国人暴动,厉王出逃,从此便开始了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的“共和时期”,公元前年也就被认为是共和元年。
这件“齐侯铜盂“重达75公斤,是迄今为止在洛阳一带发现的东周时期最大的一件青铜器。铜盂内壁有52字铭文,记姜姓齐候为其二女儿作此陪嫁器之事,是齐、周两国联姻的见证。
这柄“吴王夫差铜剑”相传为吴国敬献给当时居住在洛阳的周天子的礼物,于年在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战国墓出土。剑通长48.8厘米,宽4.2厘米,圆首,圆筒状茎,窄格。腊部铸铭2行,因锈蚀,仅可见“王夫差……作其元用”7字,原本当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10字。吴王夫差剑存世仅9柄,国家博物馆收藏3柄,山东博物馆收藏1柄,湖北博物馆收藏1柄,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1柄,阜阳博物馆收藏1柄,苏州博物馆1柄。
第2展厅——河洛文明之汉魏时期
第二展厅的汉魏部分主要展出西汉至北魏等时期的陶器、铜镜、玉饰等。进入展厅,迎面看到是汉魏洛阳故城地图。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定都洛阳。曹魏、西晋、北魏也都在洛阳建都,历时共年。这一时期的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对外交流频繁,洛阳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这枚“汉倭奴国王”印是见于史籍的中日最早交往的物证。日本遣使于57年觐见光武帝,表示愿意臣服,请求光武帝为其赐名,光武帝以其人矮,赐名“倭国”,使者又请求赐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
东汉文物看到最多的就是陶制品,大部分是墓葬品。因为两汉时期,是中国道教发展成熟阶段,升仙思想在社会中广泛流行,“事死如事生”的丧葬制度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人们开始大量运用陶土烧制模型,为自己营造死后生活的世界。这些冥器,既有供人居住的宅院和楼阁,也有储藏粮食的仓房,以及舂米磨面、加工粮食的作坊和饲养家禽、家畜的圈舍等。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玄学兴起、佛教输入、道教勃兴。曹魏时期,社会提倡简朴之风,随葬品也随之减少。
北魏应该说是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王朝,魏孝文帝于年自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都洛共42年。北魏王朝入主中原后,把佛教定为国教,广为提倡,洛阳都城内外寺院林立。
第3展厅——河洛文明之隋唐、五代北宋时期
第3展厅的隋唐部分主要展出隋唐时期的文物,有唐三彩及各种铜镜、金银器、镇墓兽等。年,隋炀帝修建东都洛阳城,隋朝虽然只要短短38年,但它的功绩青史留名,无法磨灭。隋炀帝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运输,也使洛阳再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此后的唐、后梁、后唐、后晋相继以洛阳为都。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年登基称帝,定都洛阳,号为“神都”。武则天在洛阳称帝15年间,洛阳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
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有四千多年,繁荣期以隋唐铜镜为代表,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古代贵族墓葬往往会放置怪兽穷奇的塑像以守卫陵寝不被侵扰,称为镇墓兽。北魏时期已经形成了一种惯例,墓中成对放置镇墓兽,并且一个是兽面兽身,一个是人面兽身,表明这种神兽既有兽类的勇猛果敢也拥有人类的聪明智慧,足以镇守墓主人亡灵的安宁。
这件“三彩骆驼和牵驼俑”中的牵驼俑的相貌、装束各不相同,证明他们来自于西亚或者欧洲。骆驼是西域的产物,说明骆驼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最好的见证,也证明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
第2展厅的五代北宋部分主要展出五代北宋时期的瓷器、石像等。赵匡胤于年建立北宋政权,定都开封,以洛阳西京为陪都。洛阳虽为陪都,但仍然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两宋时期的制瓷工艺和瓷窑体系较唐代有了较大进步,其中以皇室用瓷为代表的五大名窑更是一改唐代浓重华丽之风,而以淳朴自然的单色釉取胜。宋徽宗信奉道教,而道家主张“清净遁世,返璞归真”,汝窑青瓷在宋代盛极一时。北宋汝窑存在时间只有短短20年,产品存世量极为稀少,由于在釉料中加入玛瑙,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造,因此器物釉面光洁如洗、温润如玉、浑厚天成,历代都奉为至宝。
第4展厅——石刻馆
出第3展厅,对面便是石刻馆。洛阳地区历代石刻遗存众多,时代跨越汉唐直至明清,这一展厅主要展出石刻造像和碑碣墓志等。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的东汉石辟邪在这个石刻馆中。辟邪是古人敬畏的神兽,《山海经》载:“穷奇,状若虎,有翼”。石辟邪是东汉时期镇墓兽的主角,它能去恶除鬼、保护墓主人灵魂不受侵扰,更是墓主人身份等级的标志。
东汉石辟邪高1.9米、长2.9米,重达8吨,是全国所有出土的石辟邪中体型最大的。此辟邪为光武帝原陵神道一侧的石刻,用完整的一块青石雕成,身若虎豹,头类狮子,身长双翼,造型奇特。石辟邪雕刻精美,代表东汉时期我国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下一季《国家宝藏》,我极力推荐这件石辟邪作为洛阳博物馆的代表文物。
第6展厅——书画馆
参观完石刻馆返回中央大厅,坐电梯上二楼参观第6展厅的书画馆。书画馆展厅比较小,以清代和近现代作品为主。我对这些没有兴趣,欣赏不来,匆匆路过。
第7展厅——汉唐陶俑馆
汉唐陶俑馆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汉代、西晋、北朝、隋唐四部分,通过余件陶俑勾勒出古代陶塑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陶俑作为古代陪葬的冥器,源于盛极一时的人殉葬俗。大大小小、形态逼真的俑像其实也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件东汉“三人倒立杂技俑陶樽”表现为三人倒立于陶樽之上,其中两人双手撑于樽沿作倒立之姿,身体相互叠架支撑,另一倒立者驮于其上,双足屈伸在空中,真实再现当时杂技表演的高超技巧,塑造手法极富想象和创意。
这件唐代“彩绘陶驯马俑与舞马”的鞍鞯配饰保存完好,虽马身彩绘颜料有所脱落,但纹饰依旧清晰可见。这件千年前宝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唐代驯马表演的场景。大唐艺术家将大唐盛世的欣欣向荣,凝固成这永恒的瞬间。
第8展厅——唐三彩馆
唐三彩馆共展出唐三彩余件,全部都是国家二级以上文物。展品主要分俑像类和生活器皿类,俑像类包括人物俑和动物俑,比如文吏官、武官俑、天王俑、贵妇俑、侍女俑、男侍俑、骑马俑、三彩马、三彩骆驼、镇墓兽等。
唐三彩实际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最多的色彩是黄、绿、白三种颜色,所以得到了唐三彩的名称,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实际上,色彩还包括蓝、赭、紫、黑等,也就是说,唐三彩中的“三”并非实指,也有单彩或者二彩。黑色三彩最为罕见,目前所知馆藏的黑釉三彩马只有两件,一件出土于河南洛阳关林,现藏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洛阳博物馆的珍宝馆,后面介绍这件。
这件“三彩女坐俑”姿态优雅,神情恬静,显示了唐代妇女的稳重与矜持。
这件“三彩蓝釉白斑马”的马身施蓝釉加白斑、白鬃、白边绿黄色鞯,而蓝釉是当时中原地区很罕见的钴料,而这种钴料就是元明清青花瓷所用钴料的前身,证明唐代就出现了青花。
第9展厅——珍宝馆
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40余万件,其中珍品1.8万件以上,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珍贵记忆和最重要的物证。珍宝馆的展品虽然只要20多件,但件件都是精华,要么第一,要么唯一,要么最大。
这件西周“兽面纹方鼎”铸作精工,造型俊美,是西周早期极难得的上乘之作。此鼎为洛阳独有,故被称为“洛阳鼎”。如今已成为洛阳当之无愧的文化载体与标志。洛阳最早的地标建筑物——洛阳老城区西关九龙鼎顶端,端放着一座按1:1比例仿制的西周兽面纹方鼎;洛阳定鼎门文化广场正中央也端放着一个巨大的仿制的西周兽面纹方鼎。
这件西周“叔牝铜方彝”得名于盖、内壁两处相同的12字铭文有关,铭文为“叔牝赐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据考证,这件器物为周文王之妃太姒赐给其子成叔武的青铜器,即是周王室重器。这种腹部带有弧度的方彝仅存4件,为陕西出土的“折方彝”、洛阳出土的“令方彝”和“荣子方彝”及“叔牝方彝”,遗憾的是“令方彝”和“荣子方彝”现收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和芝加哥美术馆,国内仅有“折方彝”和这件“叔牝方彝”,极为珍贵。
这件商代“母鼓铜方罍”应该是西周贵族在参与灭商时的一件战利品。商代晚期青铜方罍目前发现的数量较为有限,尤其像这件母鼓方罍铸造精湛、纹饰繁复、器形硕大更是不可多得,这件方罍不失为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珍宝。罍是用以盛酒的器物,内有铭文“母鼓”,据考证是商代母氏族与鼓国通婚的物证。
这件西周“王作鼎”为周王自作器,是洛阳地区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周王自作器,极为珍贵。“王作鼎”出土于一座商周时期典型的亚字形墓。亚字形墓多见于殷商时期安阳殷墟的王陵区,而洛阳地区仅发现这一座。专家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这座亚字形墓的时代属于春秋早期,并推测这座大墓的主人可能就是周平王。
这件北魏“泥塑人面像”是北魏出土的最精美的雕塑品,虽残缺不全,但雕像呈现出的神秘而美丽的笑容,依然穿越千年,感动今日,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这件曹魏“白玉杯”,目前全国仅此一件,为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此杯采用和田玉琢制而成,杯体抛光细润,线条流畅,虽无任何装饰,却给人以“美在天然”的感受,这与曹魏时期极力倡导简朴的社会风气极为吻合。
这件“唐三彩黑釉马”为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黑釉马是唐三彩中极为罕见的一种,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它四足挺立,头颈上昂,眼视前方,造型雄健有力,体现了泱泱大唐帝国的风范,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目前国内仅有两件黑釉三彩马,一件在洛阳博物馆,一件在国家博物馆。
这件“正始石经”残碑因使用篆文、古文、隶书三种字体,又称“三体石经”,与东汉的熹平石经、唐代开成石经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石经。“汉魏文章半洛阳”,曹魏时期太学再度繁荣,曹芳命人整理《汉石经》碑石,并刻写《尚书》《春秋》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以弘儒训,以重儒教。碑文刻成后,各地学生纷纷前来校拓,故被称为东汉时期的“官方教科书”。
第10展厅——宫廷文物馆
宫廷文物馆中的文物是年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给洛阳博物馆,原藏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多为清代全国各地进贡之品,文物包括三世佛和众佛、宫廷家具及家居装饰等。
这件“金丝楠木塔”为洛阳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民间有说法,“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乌木之珍贵,可想而知,而楠木是乌木当中最珍贵的一种,而金丝楠木又是楠木中最名贵的品种,这件金丝楠木佛塔可以想象有多稀有了。
金丝楠木塔高约6米,重约4吨,八面三级重檐,周身有个佛龛,每个龛中供奉一尊鎏金菩萨。除了鎏金菩萨外,其他部分均为金丝楠木。整座佛塔雕刻手法多样,全部采用榫卯工艺,不用一颗铁钉,堪称佛教艺术中的珍品。
第12展厅——王绣牡丹艺术馆
第12展厅主要展出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洛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绣的写意牡丹画和牡丹青花瓷精品。王绣对牡丹画的创作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所画牡丹雍容华贵,高贵典雅,开一派画风之先,使牡丹画作品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不懂绘画的我,只能匆匆路过。
还有一个龙门石窟的临展,刚去过龙门石窟,没有太多时间,就匆匆路过了。参观完大概3点半,去往下一处景点。
#洛阳博物馆#
洛阳自由行:香山寺、白园游记——白居易为什么号香山居士?
洛阳自由行:鲤鱼跳龙门的起源地——龙门石窟游记之西山石窟
洛阳自由行:鲤鱼跳龙门的起源地——龙门石窟游记之东山石窟
点卯中国第9站:洛阳五天自由行序篇—八个方面基本了解洛阳
藏品数量排名第二,了解中国历史的好地方,陕西历史博物馆全攻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sd/10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