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象

就带着这本书,去巴黎吧


在本期伊始,首先祝愿受伤的小伙伴小如早日康复,施暴者必将受到严厉惩罚!

Paris

当我们谈论巴黎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Essai

漫游,慢思,慢读Préférence

你会带哪本书去巴黎?Compagnie

团团巴黎之行,等你来想到巴黎,首先想到的是埃菲尔铁塔。往往说到一个地方,人们很容易想到地标性建筑,如同说到北京想到故宫,说到伦敦想到大本钟。它们扎根在这座城市,呼吸着这里的空气,见证着这里的变迁,所以带着这座城市特有的气息。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象征,不仅是巴黎发展的见证,更是法国人的精神寄托。它也早已成为法国人心目中不可割舍、无法替代的一部分。——Feb(北京)说起巴黎我首先想到的是卢浮宫。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去过那,被里面的馆藏深深吸引。它的镇馆之宝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油画,断臂维纳斯雕像,以及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的闻名度自是不必说,“断臂维纳斯”和“胜利女神”两座雕像虽然都有所残缺,而大概只有亲自看过才会知道,爱上一座雕像的感觉。另外,卢浮宫门口的玻璃金字塔样的建筑是华人设计师贝聿铭的作品,和我们总行大楼是同一个设计师哦!——小宸(江西)提到巴黎,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香榭丽舍大街,又或者是浪漫、奢侈品、法餐……但我的答案,是塞纳河上的艺术桥(PontDesArts)。或许每个人都有难以启齿却不能独自承受的往事,把这些都锁在锁心桥上,将钥匙抛入塞纳河底,也将这段记忆一起留在这里。这么说可能让人觉得充满了文青气,我将其理解为包容和尊重。巴黎仿佛一个历经沧海桑田的慈爱的长者,包容接纳一切,却又不去深究。从更高地层面来说,“自由、平等、博爱”不是一个仅仅停留于嘴上的口号,这样价值观已经镌刻在法国的文化中,体现在每一个法国民众的行动中。其实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像锁心桥这样有形的事物,亦或更多无形的事物中都体现着深深的人性之光。——小咩(广东)提起法国巴黎,最先想到的就是来一场“浪漫的文化之旅”,乘坐一叶扁舟缓缓在塞纳河温柔的怀抱里,欣赏着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的尖顶,想象着夕阳西下,美丽吉卜赛姑娘艾丝美拉达与她的智慧山羊相互依偎;登临米高的埃菲尔铁塔之上,俯瞰整个巴黎,夜色如画,感叹着战争结束多年后的平静与安详之美;漫步细雨中,无意间走进透明金字塔内,与卢浮宫内响誉全世界的艺术瑰宝来一次美妙的不期而遇!浪漫的巴黎深植于法国乃至欧洲的文化艺术土壤之中,巴黎整个城市都透露着不可言说的魅力,它历经沧桑,承受荣辱;作为法国的文化艺术之都,巴黎也曾与法国的民众经受改革与战争的洗礼,巴黎不曾拒绝任何一次历史的记忆,或惨烈或荣光!如此的巴黎怎能不让人魂牵梦绕!——月亮(内蒙古)记得巴黎恐袭的第二天,下班,在楼下买了一根刚出炉的大法棍,差点把手烫了。公司那天出奇的安静,大家心里应该都挺难受的,但没有一个人说害怕,没有一个人攻击穆斯林,对待穆斯林同事和平常没有任何不同。巴黎让我们相信,这世界上总有些宝贵的东西,将会世世代代,不分国家和种族地,一直传承下去。巴黎让我们坚定,爱永远比恨更有力量。——燕子(巴黎)→漫游、慢思、慢读展开书读了数页,惊觉自己读得太快,一再告诫自己要慢慢慢。这本书不像各大畅销榜上的巴黎游记那般是可以快速翻过的,放慢节奏,细细品读,方得其中韵味。仿佛那些文字飘忽起来在我面前展成了一幅柔和的水彩画,颜料还未干透的淅沥。她并不像林达的美国三部曲那样给人如此扑面而来的震撼感,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长辈般的讲述。《带一本书去巴黎》的前半段,总觉林达留下了一些隐晦的暗示,将巴黎和中国的苦难串联起来,如果不了解林达历经文革洗礼后旅居美国的背景,那些文字暗示似乎可说毫无意义,但正因我隐然感到他有些想说却没有明言,我才会更加用心从字里行间中探寻他的悲哀和心痛。看这本书的我还从未来得及去到巴黎,对于巴黎这样一个充满厚重历史感的城市,这种将历史和社会结合的经纬交织于风景之上的故事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强的希冀,对“革命”这个已经被说烂了的词有了更多一些的理解。林达书中有大量的史料和纪实,不过却并没有让人感到掉书袋的不快,而是难以抑制的激动与感怀。眼里看到的是塞纳河的波光,思想却穿越了千古。我似乎感同身受般,并不是因为读到了巴黎美景,而是从中看到了一位思者对人民、社会、阶级、斗争的观察,他们的哀悼、他们的伤痛、他们对一个“微小而公正的社会”的细小愿望,这一切,都让我在合上书之后,久久不能平复。《CentralPark》说到巴黎,我想到的一本书是GuillaumeMusso的《CentralPark》。年秋天,我刚刚到法国,在书店、车站都曾见过这本书,因为书名是特别易懂的英文而印象深刻。在公共交通上,法国人特别爱看书,虽然这个现象与他们手机信号太差有很大关系,我还是好奇他们都在看什么。等到结束,我发现这本书成为年度畅销top3(top1为《五十度灰》)。最近刚刚开始看这本书,看了一半,还挺引人入胜。不过是纯法语写作的书,国内貌似还没中译本,关于此书的评价也寥寥无几。由此看来,中法文化的差异仍是不容忽视的。——悦儿(北京)《旧制度与大革命》《双城记》小伙伴们如果不介意我严肃的话——我就首推《旧制度与大革命》和《双城记》吧。前者系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作品,从学术的角度分析了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和社会力量;后者为狄更斯的作品,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旧制度与大革命》能让读者对法国大革命有个比较清晰的理性认知,而《双城记》则让读者看到在那个动乱年代中人性的邪恶与光辉。——小莫(青海)《巴黎城市史》如果让我带上一本书去巴黎,我会带上科林·琼斯的《巴黎城市史》。有关巴黎的书大多数是“情感写作”,但这是一本“历史写作”巴黎的著作。这本书始于“犀牛在市政厅广场坐落的地方漫步、长毛猛犸在贝尔维尔的大百货商店附近吃草”的史前巴黎,直至年12月31日,巴黎以北半球最盛大的焰火表演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作者清晰而又准确地描绘出巴黎的发展轨迹,并且充满着对于巴黎历史的真知灼见。犹如作者提示的那样:“有关巴黎的神话,有许多是它自己创造的”。要把神话还原为历史,需要丰富的知识和至上的智慧,这本书做到了。——马里奥(海南)《西方美术史》巴黎是这样一个地方,虽身从未所至,但心仿佛曾数度神游。这大概是因为已经有无数的文字、影视或其他各式各样作品已经将这个城市经年累月地记载并传播着。仅仅是粗略地想来,那直挺傲然的广场白鸽,圆头尖顶的哥特式建筑,无数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以及波光粼粼的塞纳河厖好像如此熟悉,又明明未曾接近。真是神秘而浪漫,这两种感觉从不单独出现。如果我带一本书去巴黎,我想大概是一本蒋勋的《西方美术史》。这些人类文明的沉淀与结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人类对世界、对自身认识的产物。倘若有人娓娓道来其中的奥秘与来由,那将是一种时空穿梭的体验。——帆儿(北京)《带一本书去巴黎》带上一本书去巴黎,带一本什么书呢?它得足够充当旅行者的指南,它还得能够带我们游遍法兰西的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博物馆。这本书又不仅仅是一本旅行指南,它还可以通过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让我们走入法国文化历史氛围中,让情迷巴黎的我们可以充分的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忘情的品味着艺术的盛筵,沉醉的倾听着历史的回声,发自内心的感悟并收获到到前人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此行,我们不必再为带哪本书同行而烦恼!此行,我们就与《带着一本书去巴黎》结伴吧!《带一本书去巴黎》能够满足我们对巴黎的所有幻想与现实,亲爱的,走吧!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林达的脚步,开启不一样的巴黎之旅!下期我们继续感受与品味《带一本书去巴黎》,阅读CHAPTER1~8,让我们一同漫步充斥着艺术与历史的巴黎街道。团团需要你请大家将喜爱或者想读的书、期待的内容或建议以留言的形式告诉团团,也请积极撰写书评发送至团团读书会的专用邮箱:bookboc

sina.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sd/66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