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象

创作谈丨父亲从漆黑的夜色里冲出来


治疗白癜风的药品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88851.html

一首诗的诞生之——

父亲从漆黑的夜色里冲出来

赵亚东

对于黑暗的认知,乡下人和城里人是不一样的。我在乡下出生、成长,十七岁才离开家乡,对黑暗的认知自然是刻骨铭心的,是融于生命的。乡下的夜晚,那种黑暗,是真正的黑,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那一种。我那时想不明白的问题,到现在依然无法想清楚:那么大一片土地和天空,勤劳耕作的人们,怎么突然间就谁也看不见谁?黑暗从何而来?天地之间为何没有一点缝隙,没有一点光渗进来。这突然的闭合,是某种命运的暗示?还是天地轮转的必然?

对于真正的黑的感受,没有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的。有一次父亲带着我,搭车从县城回来,已经是午夜时分,我们被丢在村庄附近的泥土路上。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着回家的路,什么也看不见。我甚至看不见父亲的脸。我紧紧抓住他的衣角。咋这么黑呢?我问父亲。他不回答我,只顾寻着路走,却踩到了虚空中。那种黑,是已经渗透到皮肤、骨头、血液里的感觉,那种黑,是一种纯粹而绝对的黑。

还有一次,我和母亲黄昏时从另一个村庄回来,走到东沟的时候,天已经彻底黑了。天空没有一颗星辰,隐隐地感觉乌云还在涌动。我害怕极了,浑身都打颤。我母亲也害怕,呼吸都是急促的。我们相互扯着手,走到一片坟地时,突然刮起了一阵风,吹得玉米叶子沙沙响。我的恐惧到了极点,腿发软,心也快跳了出来。我们怎么也走不出去这黑暗的夜晚。似乎徘徊了很久,才远远地听见父亲的呼喊,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那一次,我知道妈妈吓哭了,但是她不敢哭出声音。

乡下人不能只在白天走路,夜晚的路也要走得通。看山的人要走进夜晚的树林,送灯的人要走进夜晚的坟地,秋收的人要走进夜晚的庄稼,远行归来的人要走进夜晚的村庄,孤魂要走进夜晚的屋舍,野鬼要走进夜晚的老井,相爱的男女要走进夜晚的马厩。不曾在纯粹、透彻的黑暗中洗过身子的农民,就不配走进白昼中的大地;不曾在夜晚哭泣过的穷人,就不配收割晨曦中的粮食;不曾在夜晚的露水中祈祷的孩子,就不会淋到第二天的雨水。在乡下,夜路也是一条路,走得通顺了,才能迎来第二天的太阳,才能六畜兴旺,才能平安无事。

对走乡下的夜路的记忆和感受,对黑暗的认知和经验,是形成这首《夜路》的前提:“我一直都怕天黑,怕黑暗中的原野/风吹那些谷粒的声音”。这是本我的感受,直接的言说,但是我在这里把黑暗赋予了声音,用风吹谷粒使黑暗更具体化,更具形象感,也为下面的抒写,进行铺垫:“有一次母亲带着我,从另一个村庄归来/经过飘荡河边的坟岗/本来短短的一段路,却怎么也走不完/她的脚步凌乱,呼吸急促/我紧紧扯住她的衣角,不敢睁开眼睛”。从言说进入叙述,复活当年的现实,那不敢睁开的眼睛,正是懵懂的乡下孩子对未知的恐惧:“我知道,那些坟堆里埋着死人/我也听说过那些人会在月黑风高时/从坟墓里走出来,修改自己的姓名”。我用虚构的乡村鬼魅传说来营造夜晚的恐惧,也希求借此表达此在的心灵感受,我们历尽劫波,兵荒马乱地度过半生,有时是多么想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所以这里所写到的修改自己姓名的鬼魂,也包含着今天的自我:“风越刮越大,我们,陷入到极度的恐惧中/却怎么也喊不出来”。这种经验,只要在极度黑暗中沉陷的人才会有所体会,越恐惧的人越是不敢发出声音的。作为诗歌的经验,我多年来一直将此铭记于心,在此在现实的挣扎中,如此呈现:“就在我们即将绝望时,一束光远远地/射过来。我们赶紧跑过去/那是我们的父亲,手里拿着一把镰刀/从漆黑的夜色里冲出来”。这几行诗所用的经验,我的好友姜超也有认同感,他也有过这样的时候,我们谈起时依然记忆犹新。我也相信,每一个乡下人都会有这种遭逢,他们不曾在深沉的黑夜里杀出一条血路,却因为一声呼唤,一束胆怯的光照而勇往直前,从暗夜中走向黎明。

写下这首早年的乡村生活与经验的诗歌时,我已经人到中年,这期间我也不断地变成另外一个人,亦或说,越来越像一个人了。再次把自己沉浸到这种经验里,进行提炼、裁剪和生成,是对乡村生活的一种缅怀,也是对生命深处某种渴望的抒写。在这首诗的结尾,我写父亲打开手电,从漆黑的夜色里冲出来,也是另一种人生的期待:在我人到中年,疲惫不堪,常常身陷自己的黑暗时,是多么渴望有这样一束光来照亮前路,照亮黑暗中发炎的骨头和血液啊。

夜路

我一直都怕天黑。怕黑暗中的田野风吹那些谷粒的声音有一次母亲带着我,从另一个村庄归来经过飘荡河边的坟岗本来短短的一段路,却怎么也走不完她的脚步凌乱,呼吸急促我紧紧扯住她的衣角,不敢睁开眼睛我知道,那些坟堆里埋着死人我也听说那些人会在夜黑风高时从坟墓里走出来,修改自己的姓名风越刮越大,我们陷入到极度的恐惧中却怎么也喊不出来就在我们即将绝望时,一束光远远地射过来。我们赶紧跑过去那是我的父亲,手里拿着一把镰刀从漆黑色的夜色里冲出来

赵亚东,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文艺报》《星星》《作家》《十月》《花城》《扬子江》等报刊。曾参加《诗刊》社第31届青春诗会,获《诗探索》第九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等奖项。出版诗集多部。现居哈尔滨。

更多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sd/77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