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象

300年前的中国古代冬天有多冷庆余年


北京比较好手足癣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yxw/210410/8833710.html

偶然机会,在平台问答中发现了一个问题:

三百年前的中国古代冬天有多冷?明清小冰期是什么东东?

这个问题与我学的专业有关联,颇感兴趣,想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认识。

01先谈谈《庆余年》的叶轻眉的“穿越”故事

电视剧《庆余年》热播之后,有些网友直呼:《庆余年》不是穿越剧,而是科幻片!之所以称为科幻片,是因为很多观众对剧中提到的冰封地球很感兴趣。

剧中描述,地球经历了一次冰期,所有的现代文明都被速冻起来,冰封在地下。很多年以后,地面上又开始出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的庆国时代。叶轻眉这个“仙女”从神庙里走到庆国,演绎出一系列神操作,让庆帝等一干人惊掉下巴、叹为观止。叶轻眉,就是从冰封世界走出来的,把21世纪的文明带到了庆国。

范闲作为庆国的才子,很多观众以为他也是一位穿越者,从21世纪穿越到了古代。但是根据小说描述,范闲就是实实在在的庆国人,只不过一个21世纪的魂魄“穿越”到了庆国,最后依附在范闲身体里,使其具有了21世纪的记忆和思维。从这个角度看,《庆余年》是一部科幻片也不为过。

自从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引发了很多观众对地球环境变迁的兴趣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和担忧,担心冰期到来后,人类何去何从。有这几种担忧的人,并非杞人忧天,而是真的有可能到来。

02再谈谈冰期OR间冰期是什么东东

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是太阳系中比较特殊的星球,因为目前发现这是一颗唯一具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当然,人类对太空的探测乃至外太空的探测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不仅普通人对地球的前生今世感到好奇,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更加感兴趣,他们用探测技术不停地对星空进行探测,就是想寻找解开宇宙秘密的蛛丝马迹。我们国家的探测器不仅在月球上着陆了,在火星上也开始了探测之旅……

关于冰期科学家们也有不同的观点。但是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质史的几十亿年),地球上至少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欧洲10个国家组建的联合科研小组经过8年的研究得出结论:地球的下一个冰期会在1.5万年后才能出现,在今后的1.5万年当中,地球还是处于温暖的时期。因此,我们可以放心了,至少在1.5年之内不会出现冰期,不会重蹈《庆余年》中提到的冰期冰封现代文明的事情。

■冰期,也被称为冰川时期、冰河时期

就是地球上的温度大幅度降温,在高纬度地区和两极地区覆盖着大面积的冰盖和冰川。

冰河时期,地球上还能有生物生存吗?

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研究人员发现,在最近的一次冰河时期,全球平均温度约为7.8摄氏度,仅比年低了7摄氏度。我们都知道,日平均气温零上5摄氏度就是植物生长的界限温度,超过这个温度,植物就能生长。全球平均气温在7.8摄氏度高于这个界限温度,植物仍然可以生长,可能速度会变慢,成熟程度也会受影响,但是很多植物种类是不会灭绝的。

植物能够生存,有些动物也能存在着。比如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第四纪大冰期,像猛犸象,乳齿蜥蜴,羊毛犀牛和剑齿虎等大型哺乳动物就非常适应寒冷的气候,在那个时期,人类竟然通过冰川连成的冰桥经过西伯利亚到达阿拉斯加来到美洲。

■间冰期,是指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的时期

地球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冰期,距离我们最近的这次冰期是第四纪大冰期,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次冰期结束于大约1-2万年前。

从地球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来看,冰期和间冰期是交替出现的,一般来说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冰期只占地球地质时期的十分之一左右。

按照冰期和间冰期的周期分析,第四纪大冰期大约持续了万年时间,远远小于前两次冰期存在的时间。按照自然的演化过程,第四纪冰期可能还会继续延续,但是由于人类工业革命的出现,在气候变化中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导致地球的气候变化模型发生了改变,第四纪大冰期只能结束,有人认为现在应该进入到了新的“间冰期”,也就是温暖期。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温室效应”只是短暂的插曲,整个大环境还是处于冰期的延续之中。

03我国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情况

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经过研究,把我国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大致分成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并且,这期间的温暖期和寒冷期是交替出现的。

公元前0年到公元前年期间属于第1个温暖期:这段时期在我国的历史上应该属于史前时期到西周朝代。考证为温暖期的证据链条有这么几种,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的炭化竹节、河南安阳殷墟的竹鼠、水牛等动物的甲骨以及化石。这些本应该出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动植物能够在北温带地区出现,说明当时的北半球温度还是比较高的。

公元前年左右到公元前年期间属于第1个寒冷期:这段时期在历史上仍然属于周朝,在《竹书纪年》中记载着周孝王期间,长江的支流之一汉水,在公元前年和前年分别出现结冰现象,可以证明长江流域气温较低。

公元前年持续到公元初期间属于第2个温暖期:这段时期属于春秋时期到汉朝,北温带地区出现亚热带的一些植物,比如竹子、梅树等。

公元初期持续到公元年期间属于第2个寒冷期:这段时间属于东汉、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史书中记载晚春时节河南洛阳还在下雪。三国时代曹丕在淮河视察军演,由于严寒淮河突然封冻,导致演习不得不停止。

公元年到年期间属于第3个温暖期:这段时间属于我国的隋唐时代,据记载梅树生长于皇宫,西安还种有梅花和柑橘,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科技水平落后的年代里,是不可能有温室大棚的,这些植物能在北方生长,说明这个时期北方的气温是偏高的。

公元年到年期间属于第3个寒冷期:这段时期相当于我国的宋代,史书记载太湖水面结冰,冰层可以走车马,洞庭山的柑橘全部冻死。

公元年到1年属于第4个温暖期:这段时期属于我国的宋朝和元朝,史书记载陕西的西安和河南的博爱设立了竹监司管理竹子生产,亚热带植物竹子能够在北方生长,足以说明北方地区的气温是较高的,适宜竹子的生长。

公元14世纪到19世纪结束属于第4个寒冷期:根据史书记载,有人在正月初乘船回家,途中遇到运河结冰,只好离船上岸;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子树全部冻死。可见当时的气温比现在要低很多。

按照竺可桢先生的研究发现成果,我们目前应该处于第5个温暖期了,当然这只是个人推测,不要当真哦~~

04年前的古代到底有多冷?

多年前应该属于我国的明清时期,据史料记载,这段时期的中国气温比较低,非常冷。

据科学家考证,从明朝中期起,中国进入了第4个寒冷期,一直到年前后的清末才结束,长达年,因此有人把这段时期为“明清小冰期”。

明清小冰期时期到底有多冷呢?

看看史料记载吧: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节选年以前发生的17次严重强寒潮灾害中,明清就有13次之多。

●景泰四年冬,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罕见大雪,气候极为严寒,冀、鲁、苏、浙、桂等地接连下了1个多月的大雪:太湖断航,港口封冻,人畜冻死万计……

●天禧二年,永州大雪,下了6个昼夜才停止,导致江河里的鱼类全部冻死。

●正德八年,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成了“超级溜冰场”,行人和马车在上面来来往往行走十多天。

●明末清初的《北游录》记载,11月份南运河吴江段已经冰冻,厚度三尺多,一直延续到嘉兴。船只前行,只有靠壮士凿开冰面。

●顺治十年全国雪灾,湖南永州等地,竟然连下40多天的雪,百姓冻死的不计其数。

●康熙九年冬天,华北、华东、华中等地连降一个多月甚至两个月的大雪,淮河有;两个月的时间处于结冰期。……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些史料记载的大雪和寒冷的天气都是发生在冬季的。这说明什么?明清时期的“小冰期”,并非一年四季全部下雪,在夏季气温还是很高的,只能说明冬夏气温变化幅度是很大的,在那个年代是不存在“暖冬”的,冬天是真的冷,比正常年份的寒冷程度要高得多。

那些年代,科学技术落后,在冬天没有暖气、电褥子、电暖风、小太阳,也没有保暖内衣、羽绒服,恐怕棉袄棉裤棉被里面的棉花也不会很多的,长时间处在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漫长冬季里,“路有冻死骨”是很正常的事情。

关于冰期和间冰期的形成机理,笔者不在这里赘述,因为在科学界也没有达成共识,毕竟这个问题太过于宏观,处在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地球上的人类,面对浩瀚的宇宙更是显得如此渺小,冰期间冰期的形成原因,人类科学家只能是依赖现有的文明去推测、推演而已。

您觉得我们现在是处于向冰期过渡呢,还是向间冰期过渡呢?欢迎留言和评论。

#庆余年第二季#

我是朗月寒雪,感谢阅读,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yl/105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