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象

曼德拉效应越来越明显,是偶然现象,还


北京皮炎医院那家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118286.html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遇到过记忆出现偏差的情况,奇怪的是,在发现记忆和现实并不相符前,你的潜意识会坚定认为错误认知是对的,而且你脑中有对应的画面声音佐证,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背诵诗词时,你可能自认为记下了整首诗,倒背如流,但某天忽然发现背错了。

比如唐代农民起义首领黄巢写了首《不第后赋菊》,这首诗的末两句在你印象中可能是“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但实际上,黄巢写的是“冲天香阵透长安”,只是一字之差,放在诗词领域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这只是个例,你可能认为谁都有记忆出错的情况,不足为奇,那如果成千上万的人都出现同样记忆偏差呢?

我们还可以举一些例子佐证,比如当你长大后再去重温老版的《西游记》电视剧,在看到唐僧师徒4人进入车迟国,与三个国师斗法时,你认为自己会看到孙悟空和羊力大仙一起下油锅斗法的一幕,甚至脑海中已经有了画面,但最终却只能看到虎力大仙被砍头,另外两个大仙见势不妙溜走了,根本没和孙悟空比什么下油锅。

这一集中并不存在的情节,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却是存在的,已经不属于个人记忆偏差而是集体的偏差,再比如《爱我中华》这首歌,你记忆中的歌词应该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但实际上歌词原本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在集体记忆中也出现了失误。

再比如写字,你在纸上写“真”这个字,很容易将框里面的横线写成只有2横,实际上这个字有3横,但很多人都觉得写2横就是对的,而且往常也写得非常顺手,不管小学时期老师再怎么强调要注意,你依然会在之后出错,错的不光是你一个人,身边的人也错得很普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用心理学效应名词解释,这种情况叫“曼德拉效应”,专门指大众的记忆和史实并不符合,只是在主流科学界,这种效应的真实性目前并没有得到承认,但并不妨碍人们对“曼德拉效应”的好奇。

“曼德拉”也就是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南非国父,他去世于年,享年95岁,生前致力于推翻白人种族主义统治,曾在年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非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习惯带着微笑的面容让大众印象深刻。

这样一个人物按理说出生和死亡时间都会被记录得很明确,但当年他去世的消息传播开来后,却有很多人表示错愕,他们的记忆中曼德拉早就在上个世纪80年代死于监狱,自己脑海里甚至有其葬礼细节和曼德拉遗孀演讲的场面,忽然得知曼德拉还活了那么长时间有些不可置信。

假设这样的记忆偏差只存在于几个人脑中,那当然无法激起讨论的水花,但如果大众集体出现记忆与事实不符的情况,难免有些细思极恐,这到底是偶然现象,还是因为平行宇宙的存在导致时空出现交错,人类记忆模糊,甚至出现被“篡改”的情况呢?

在引发了讨论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曼德拉效应真存在,平行宇宙也是存在的,当然持反对意见者也不在少数。我们先假设其存在,那一定可以找出更多集体记忆与事实并不符合的情况,比如很多人记忆中的皮卡丘黄色闪电尾巴末端有黑色条纹,以前画皮卡丘时也按照这个设定来,后来才发现这一条纹从未出现过。

人的记忆本身很奇妙,可以将抽象无序转为形象有序,按照记忆的内容,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和情绪记忆4种,看过皮卡丘的外形从而在脑海中记下其模样,就属于第一种,但在事物被记入头脑后,再现出来的形象(称为表象)是否能广泛运用,决定你获得并理解知识的水平,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因为头脑里存贮表象比成绩好的孩子要少。

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提出过有关记忆的“蜡板假说”,他认为人获取了事物记忆后,记忆慢慢淡薄的过程,就像蜡板表面逐渐恢复光滑,照这种理论的话,“曼德拉效应”就成了群体性的蜡板刻画痕迹失误,但这样的假说毕竟还是太粗糙,现代很多人更倾向于以天文学和物理来解释,于是出现了人的记忆与平行宇宙联系起来的推导。

平行宇宙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美国量子物理学家休·艾弗雷特三世提出多世界诠释,从而闻名世界。很多人相信平行宇宙的存在,与我们所在世界平行的世界里,事物状态可能完全一样,也可能截然不同,比如已经灭绝的猛犸象,或许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继续进化着;比如我们懂得科技制造,另一个平行时空里的人也同样懂得。

所以有人针对“曼德拉效应”提出了一种很古怪的观点,也就是认为曼德拉在上世纪死亡的确发生了,但在另一个世界里并非如此,两个世界产生了交叠导致人的记忆集体错乱。这个设想实在太离奇了,在没有充分科学论据的情况下难以使人信服。

如果说曼德拉效应只是人心理暗示的产物,并非什么客观规律,也同样解释得通,人类的记忆应该没有被篡改,这种现象出现,只单纯因为人的记忆本身就不太靠得住,非常容易受到外来信息的刺激,尤其在现代社会信息非常繁杂,媒体的传播与大众对信息不加辨别的吸收导致了集体记忆偏差时有发生,比如某些名人年年传出已去世的消息,但实际上并未去世。

记忆不可全信还因为你的大脑有时候会“欺骗”你。就拿做梦这件事来说,你有时候觉得眼前的场景在梦中出现过,有时候甚至觉得在梦里非常真实地走完了一生,唐代文学家沈既济写的《枕中记》就用卢生住店梦见一世富贵,醒来发现“主人蒸黍(黄粱饭)未熟,触类如故”例子,把现实和梦境弄得让人迷惑难以分清。

但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大脑记住事物可以分编码、储存以及提取三步,想诱发不实记忆并不算难事,通过心理诱导就可以实现。你认为86版《西游记》中有羊力大仙下油锅的情景很可能因为看了不同版本《西游记》电视剧,产生了错乱的认知;你将《爱我中华》歌词记成了“五十六个民族”,也可能是因为这个版本太顺了,理所当然认为如此。

关于人的记忆还有很多谜题需要借助科学知识解答,如果一昧相信网络上那些怪谈异论,人云亦云,难免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yl/105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