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猛犸象 > 猛犸象的形状 > 印象通辽通辽解放前几段轶事老通辽历史上的
当前位置: 猛犸象 > 猛犸象的形状 > 印象通辽通辽解放前几段轶事老通辽历史上的
王玉涛——————
号远墨,网名滔滔不语。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通辽市科尔沁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四届通辽政协文史专员。
从事写作四十余年,作品有小说、散文及地方文史研究等。
著有长篇传记文学《僧格林沁》散文集《庙会》《库伦象教寺戏曲彩绘图说》《百年回眸话通辽》等多种。
通辽解放前
几段轶事
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处境已是四面楚歌,但其仍不甘失败。8月11日,为了阻止苏联红军的进攻,悍然掘开开鲁县苏家堡西辽河大坝,使开鲁、通辽、东科中旗等多处受灾,被淹良田10万多亩。
西辽河水并未能挽救日寇的灭亡,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实际上,8月13日,驻扎在通辽的日军就已经闻风逃窜。被侵略军占领了长达14年之久的通辽城迎来了抗日胜利的曙光。
8月16日,苏联红军收复通辽,一起到达的还有抗联战士郭亚臣。在苏联红军的倡导下,成立红军之友社,张家军任主任,郭亚臣任副主任。国民党潜伏人员、日伪余孽和地方豪绅也趁机混入其中。10月15日,成立通辽县临时政府,刘居正为代理县长。下旬,成立中共通辽县工委,建立通辽县人民政府,徐永清任县长。12月8日,以张绪武、王文民为首的国民党潜伏份子策动保安总队叛变,颠覆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徐永清、郭亚臣等共产党人被捕。同时,拼凑起国民党县党部和县政府。12月17日,徐永清等28名同志惨遭杀害。
?花封宪刑场求情
小警卫死里逃生
年12月17日,是徐永清等28名烈士就义的日子。
为了掩人耳目,张绪武、杨精一、闵杰三等人临时拼凑起一个“法庭”。在对徐永清等人进行“公开宣判”后,被押上几辆大车。
一同被“判处死刑”的一共29人。但是,在以往关于这段历史的文章中,记载和徐永清一起遇难的烈士都是28人。是文章记录有错误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在刑场上即将行刑之时出现了一段插曲。
王欣在《徐永清县长遇难记》中讲到这样一个细节:“警卫员小陈的母亲已年过半百,这时也赶到现场,她呼喊着:‘你们还我儿子,不要杀我儿子!你们杀我的儿子我也跟着去,她边喊边往刑车上扑’。”
但在笔者调查时,一位八十岁姓高的原四中退休历史教师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因为老人与陈氏“警卫员”一家有交往,对其后人行踪也略知一二,因此,作为口碑资料,具有一定的可信性。故事是这样的:
在枪杀徐永清等人的刑场上,张绪武、杨精一、谢万励等人煞有介事地坐在一张桌子后面,准备行刑的刽子手子弹上膛,哆哆嗦嗦地站在广场的一侧等候命令。这时,几辆大车在严密押解下来到刑场,徐永清等人跳下马车,慷慨赴义,引起广场上一阵骚乱。
就在这时,一个人趁乱走到张绪武身后,附在他的耳朵上悄声说了几句什么。在张绪武手里的“宣判书”上的陈国栋几个字上点了点。张绪武沉吟片刻,说:“好吧,就给老弟一个面子。”随后,在事先准备好的宣判书上随手划掉了陈国栋的名字。
随后,就有人从被捆绑着的人里叫出一个人来,此人正是徐永清县长的警卫员陈国栋。在围观的人群众目睽睽之下,陈国栋被解开绳索,当场释放。
这个在刑场上为陈国栋说情的是谁,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面子”?
此人姓花,名封宪。早在9月,国民党成立通辽县党部、拼凑临时政府时是保安队队长。为大肆发展反动势力,扩大外围组织,花封宪到处网罗日伪余孽、流氓、土匪等社会渣滓,使保安队从原来的60人很快发展到了多人。
此后,隐藏在暗中的国民党地下势力为了颠覆政权,曾阴谋策划了一场逮捕徐永清的行动。后因郭亚臣等人从辽源搬来援兵,徐永清才免遭毒手。这次行动的幕后策划、组织者里就有花封宪。
正是因为花封宪在县党部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张绪武才不得不答应他的请求。但是,他又为什么专为陈国栋求情呢?原来,陈国栋的父亲在日伪时期曾当过警员,花封宪是警尉,属上下级关系,且私交不错。
陈国栋及家人对此事一直讳莫如深,但是没有逃过文革一劫。如此看来,前文引用王欣所述陈母哭诉一节如若属实,亦当在花封宪说情之前。
不过,在徐永清牺牲后的11月份,经调查取证之后,人民政府遂将韩庭桂、花封宪等人逮捕。年1月,通辽获得解放。随即枪决了罪大恶极的花封宪等十几名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
土匪围城
红枪会御敌败北
徐永清等二十八名烈士遇难,革命政权被反动势力颠覆。国民党重建通辽县党部和县政府,县党部书记王文民,县长金志强。
此时,正值时局动乱,国共两党反复拉锯,不仅惯匪横行、一些流散社会的原日伪旧部、被击溃的国民党散兵游勇也都纷纷拉起少者三五十,多着数百人的队伍,占山为王,到处骚扰百姓。
此时盘踞在通辽城的,是国民党辽宁省第七师,还有县保安队。为了加固城防,在通辽城周大修工事,重新把日伪时期架设在城外的电网修好,在城壕顶上内侧修一条一米多宽的路,叫做马道,马道外侧有近一米高的土墙,即便于调动人力,也可以俯在马道上向外射击。随后,又按户摊派人力,在城壕与电网之间挖一条护城河。他们以为,以这样坚固的三重工事,既可以防止土匪攻击,也能防御八路军攻城。
城里刚刚准备就绪,果然有一股土匪气势汹汹杀奔通辽而来,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金龙匪帮。
以金龙为匪首的这伙绺子不仅人多势众,而且很多土匪都是在草原上流窜多年的惯匪,骑术精,枪法准,凶狠残暴,作恶多端。他们想趁着即将过年,通辽城内防守空虚之际发一笔意外之财。土匪们叫嚣着:“打进通辽,人娶媳妇马过年”。
金龙虽然号称人马众多,但千八百人的队伍毕竟无法对通辽实行包围,他们沿着西辽河的冰面过河后,把进攻地点选在城北,重点就在西北门至老北门一带。土匪的马队沿着电网外面的土道往来穿梭,一边呼喊,一边打枪,气焰十分嚣张,
北城一带老百姓陷入极度恐慌,白天,一些胆大的还敢偷偷地溜出去看看动静,一到晚上,家家闭户,大人孩子都躲到炕沿墙下,以防流弹误伤。
城里也早已行动起来,国民党守军和保安队自城西北角开始,一直到小街基一带严密布防。
当时的通辽城里有一个组织,叫红枪会。红枪会的人平日里经常聚集在一起练功夫。加入红枪会的人,都有一个红兜肚,兜肚上面绣着一条龙。据说,红枪会里有人会掐诀念咒,临上阵之前,先给众人“上法”,就是给每人一道符咒,把写在黄表纸上的咒语烧成灰,放到酒碗里,喝了符水,就能够刀枪不入。
就在土匪围城的第二天,红枪会首领找到县政府保安队,主动请缨,出城破敌。
一大早,红枪会全体会员手持扎枪在老北门集结。站在队伍里的大都是年轻人,穿着各异,高矮不一。在墙根底下,摆着一溜八仙桌,在一张桌子上摆着神龛、蜡烛、香炉,另外几张桌子上摆放着几摞二碗。这时,会首一声令下,列在队伍里的会员们脱掉棉袄,露出贴身的红兜肚。这些年轻人哪里经见过真刀真枪拼命的阵势,心里打鼓,再加上刀子似的西北风一吹,早有人哆嗦成一团。
红枪会里专门写符念咒的人站在桌子前,开始请神。他手里举着三柱点燃的香,闭着双眼,嘴里念念有词。等他插好香,叩完头,起身宣布,他已请下二郎神前来护法。紧接着,二碗里倒满酒,每人发了一道符,点燃后把纸灰放在酒碗里,仰头一口喝干。首领一声令下,红枪会呐喊着“刀枪不入!”便冲出了老北门。
候在门外的土匪见有人结队出城,不由分说就是一阵乱枪。此时,这些会员们才知道吞符念咒并不能抵挡尖啸的子弹,还没等冲过吊桥,早就有人在哭喊声中倒在血泊里。后面的人一见大事不好,赶紧掉头往回跑。短短几分钟,这些号称“刀枪不入”的红枪会就结束了战斗,白白丢在城门外几具尸体。
保安头目“炫技”毙命
老三师杀进通辽城
红枪会铩羽而归,土匪继续围城。城里的国民党守军和保安队也不出城征战,只是缩在城里防御。保安队里的有个头目,叫赵中亚,此人当过兵,自诩枪法百发百中。他早就听说围城的土匪二炮手有百步穿杨之技,赵中亚要借机与二炮手一决高下。这一天,他伏在马道土墙上向城外喊话,要与二炮手比枪法。二炮手也不含糊,趴在土壕后面喊道:你说怎么比?。赵中亚说:“咱们俩一替一枪。”二炮手说:“好,说话算数,我让你先开枪。”赵中亚说:“你小子别后悔,有尿儿你就把脑袋露一露。”就见土壕上果然露出了二炮手的狐狸皮帽子。说时迟那时快,赵中亚甩手一枪,二炮手的皮帽子应声飞到半天空。赵中亚以为得手,正在洋洋得意,忽听二炮手喊道:“看起来你小子还毛嫩,可惜我这顶皮帽子了。这回该轮到我了!”赵中亚不知是中了二炮手的诡计,二炮手并没有真的把头露出来,而是用枪管支起狐狸皮帽子。赵中亚此时不能装怂,只得把头露出去,只听一声脆响,赵中亚身子一歪摔倒在地,一颗子弹不偏不倚,正中赵中亚的眉心。
赵中亚被二炮手打死,震动了通辽城。保安队的头目认为,赵中亚是为守城而死,要隆重为他发丧,出殡时,下令各保甲通知各户派人参加。赵中亚在一片惊恐气氛中被抬出城安葬。
善于马上作战的土匪对攻城显然不擅长,即便是城里大队人马出城为赵忠亚送葬,也没能攻下通辽城,但气焰依然很嚣张。第三天傍晚时分,忽见土匪队伍一阵骚乱,一声“扯乎”,顺原路向西逃去。
原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新四军老三师逼近通辽城。面对老三师土匪们自知不是对手,慌忙逃窜。守城的保安队见土匪逃窜,老三师杀进通辽,纷纷喊着:“八路来了!”,便弃城而逃。国民党守军仓促抵挡了一阵,也慌忙逃走。
在保安队里,原有一些当过土匪的,他们乘着城内混乱,逃跑前还想乘火打劫,捞上一把,他们专门找深宅大院,用枪托砸门。老北门有一个姓陆的木匠,人称陆老二,此时正躲在门后听动静,见有人砸门,不知是什么人,正在犹豫时,门外啪响了一枪,正打中陆老二的肚子,吓得他赶紧俯下身不敢吭声。
一阵混乱之后,街上略沉寂了片刻。可是,顷刻间,又一阵杂沓的脚步伴着叫门声传来,叫门的都操着南方口音:老乡,开门。有土匪没有?
人们不敢开门,大家还不知道,这支操着南方口音的队伍,正是解放通辽的新四军老三师八旅十二团。有的人家院门最后被砸开,端着大枪的战士冲进院子,挨着屋搜查。
关于这次土匪进攻通辽,在老通辽人中流传很广,但在各种资料中却鲜有记载。特别是关于金龙打通辽一事,一些史志专家更是认为,金龙没有攻打过通辽城。据此判断,年末至年1月,确曾有过土匪攻城一事,至于是哪个土匪绺子,则需进一步考证。
老通辽历史上的“第一”
第一次出现“通辽”这一地名
民国二年()1月25日的《黄仕福为开放镇基掣签招领请备案给奉天都督的呈文》中,记载,“去年十二月,……拟即设立镇基,定名通辽。”
这一名称被奉天省民政厅下文正式批准,则是在年7月。就如一个孩子,从这一天起,上了户口,有了具有法律意义的域名。
?第一次进驻部队
年7月,奉天后巡防后路第七营营部驻防通辽镇,营管带张凯文。
这时的通辽镇建成的房屋不多,大多集中在城东南角,即现和平路与向阳大街交角一带。临街房屋就成了部队的营房。
此前,在黄世福带领荒务总办人员到巴林塔拉(白音太来)时,奉天后路巡防吴俊生就派人跟随保护。当时,由于科尔沁草原放垦此起彼伏,很多蒙古人失去生计,被迫铤而走险,成为打家劫舍的“蒙匪”令政府不堪其扰。
第一次称“通辽镇”
通辽称刚刚建立,虽然也叫“镇”,但并未正式设治,原因之一,是草创初成,人烟稀少,不足以成为规模。一直到年12月才正式称镇并设治,成立设治局,局长富明哲。设治局下设“承审员、农商会、警察所、文牍等机构。
第一个西辽河渡口
年三月,一个叫郭锡三的船户为“有利交通,方便行人”,从辽源(郑家屯)购来一只大木船,在西门外设义渡船口。“经巴林爱新农林会转呈辽源县公署,已尊请军警各界保护”。
第一个教育主管机构
年2月,通辽县成立劝学所,委任马希駉为所长,劝学员郭文阵、王文厚。
年,将劝学所改为教育公所,所长马希駉。
年春,通辽县教育公所改为教育局,马希駉任局长
第一所小学
年11月,孙宪祖、孙秀山等呈镇教育公所批准,在通辽镇设立一班初等小学校,召集学生30人。翌年3月,辽源县正式批准为镇立国民学校,租房10间,招收学生二级。
这是通辽历史上第一座正规学校。但自此后几年里,学堂与私塾并存了多年。
年,镇学务委员李庆函请设立镇高等小学校,於当年下半年将镇立初等小学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学制7年,校长李庆。
第一次叫“通辽县”
通辽最初建城,名曰“通辽镇”,是奉天省辽源县(现吉林省双辽县)属下。年,通辽镇设四个区,共63个村(屯),镇内蒙汉居民4,户,人口已达到人。其规模与当初主管县城郑家屯不相上下。这一年,成立试办通辽县设治委员公署,设治委员富明哲。
年,“为防匪患,本街商民自行捐款,在四周修筑土城,分列八门。城内商铺三百余家,房屋逐渐增修,街市繁荣,大有繁荣气象。镇管辖有村屯63个,又新搭窝铺(堡)百余处,蒙汉居民约有万余户,男女六万余人。先后放荒已垦熟地22,余方。境内划四区,设警察分所一处,马步警长71名。
3月,“省长任命富明哲为试办通辽县设治委员,27日携带官方到任。”
年6月26日,通辽实行县治,设立通辽县公署,行政直属奉天省。
第一次航运
年,“通辽县会同达旗王公议决试办辽清河运。航线由辽源县(郑家屯)码头到通辽县南海猞猁、通辽北门外鄂包(敖包)两码头。
第一条铁路
年12月,郑家屯至通辽铁路竣工全长.5公里,翌年1月正式营业。这条铁路是北洋政府拟建的“满蒙五路”之一,四洮铁路支线。全部工程向日方贷款,日方提供技术、设备。建成后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成为其掠夺东北及蒙古东部资源的运输线。
第一条通往山海关、奉天的铁路打通线——后改称大通线于年11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7公里。
第一家“中外合资”与“外资公司”
年3月,日本人早间正志和中国人张明府创办公济号农场。这是通辽镇第一家“中外合资”农场。
年,日本人早间正志、松岗信夫在通辽开办“华兴公司”经营垦务。用拖拉机耕地。这也是通辽地区最早见到的拖拉机。
日本人觊觎内蒙古东部已非一日。“公济号”“华兴公司”就是他们为实现“独占满洲”罪恶计划迈出试验性的一步。
此事是经县知事(县长)富明哲批准,他应对此事应负有责任。日本人侵入通辽开办公司一事,终于被张作霖发现,年5月,省政府一纸文书,结束了自通辽建镇、设县治一直在通辽任职的富明哲的仕途。文件称:“富明哲操守难信,政务废弛,撤任听候查办。自民国七年二月一日到任,到十二年五月十二日交卸。遗缺由富维骥署理。”
在处罚富明哲的同时,通辽县招垦局聘请两名苏联人做技术顾问,开办火犁公司。火犁,即拖拉机,是当时人们的称呼。后来,“火犁公司”成为当地村名保留。
第一家工业企业
年,由军阀吴俊生投资65万元修建“通辽电灯厂(长记)”,“长记”是主管该电灯厂的是吴俊生的侄子吴长麟。
第一位在通辽创业的“海归”
年1月,留美农业科学硕士张鸿钧在通辽距通辽县城西60公里的排山达建“忠义农场”。农场所有农具均购自美国,有12马力、20马力拖拉机、垦荒马犁、耕地马犁、16片圆盘耙等。奉天省长公署发训令,予以推荐。
第一个植树节
植树节,始于中华民国。年,孙中山向袁世凯大总统提议设立植树节,以鼓励民众植树造林,得到袁世凯认可,定于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举行植树节大典并从事种树。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民国政府农矿部公布了《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区植树暂行条例》,规定每年3月2日为全国植树节,各省必须举行仪式和造林活动。
从通辽镇建立第三个年头的年开始,通辽每年都有了植树节庆典,届时,县知事训话,公布当年植树任务。机关、街道及周边各村普遍种树。如年清明节,“县知事齐乡率僚属及各学校职教员、学生并各乡绅,在城北苗圃举行植树典礼。”
年3月6日,县公署决定在县修道种树,并制定“修道种树办法”。全年修县道3条,里。乡道两条,36.5里。无论县、乡、里道两旁均载植柳树墩。
“柳树墩”,是当时特定情况下植树的权益办法。因为没有苗圃,栽种树木只能砍柳树枝条。为保证成活率,每一个树坑内栽种十几根柳树枝,所以称“柳树墩”。好在当时地下水位高,柳树易成活。后来,在通辽城北建苗圃,城里种树不再载种柳枝,改为以株作为计算单位。如:年3月16日,县公署训令:清明在即,各区补种栽树亟应进行,每区本年应种树5,0株。
第一次体育运动大会
年5月5日,通辽县召开体育运动大会,县师中学生徐洪勤获1,米和5,米冠军。
第一次大规模“合法”种植大烟
年3月,通辽县“遵循东三省临时筹集总局训令”,各区摊派任务种植“烟苗”(鸦片)。一区8,亩,二区15,亩,三区15,亩,四区15,亩,五区13,亩,六区13,亩,七区8,亩,八区15,亩。而就在前一年三月,通辽县上行下效成立禁烟局,并在各区设立检验所。在发布种植大烟“训令之后的7月份,又成立通辽县禁烟善后局。
第一家汽车运输公司
年2月,陈铭三募集资本三万元,购进新式汽车,成立汽车公司,运行在通辽——开鲁之间。但因当时路况太差,特别是春季翻浆,难以行走。日军占领通辽后,该公司停运。年5月5日,日本人池田吉郎购进6辆汽车,开办通开长途运输公司,运行区间为通辽至开鲁。
第一个飞机场
年,日军在通辽县城北门外修建飞机场,沥青铺设飞机跑道,可起落小型飞机。年日本投降,欲将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劫持到日本,被苏联红军在沈阳机场截获,乘小型飞机押往苏联,途径通辽是就是在该机场降落。在城内住一夜,第二天再乘飞机去往苏联。随着日本投降,该机场废弃。
年,人民政府在通辽南10公里处修建飞机场,很多在校学生为支援机场建设,出工出力。为解决运力不足,中学生从东郊建华砖瓦厂搬砖,步行送到机场,每次往返三十多公里
现在的通辽飞机场几经改造扩建,已经成为可以起降大型飞机,有至沈阳、北京、呼和浩特多条航线。
西辽河上第一座大桥
第一座西辽河大桥位于通辽城西,与明仁大街西端相连。俗称“老洋桥”。
这座大桥建于,年竣工。桥基为直径20厘米、长8米的木桩,每排三根,入土深约10米。桥墩台为40×40厘米钢筋混凝土排架,主梁为四根工字钢。桥面为20厘米厚钢筋混凝土板。跨径12.2米的10孔,11.8米的2孔,计21孔。桥长.2米,桥面净宽45米,载重量约为6吨。
这座大桥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通辽后,为战争需要和掠夺通辽及赤峰等地资源所修建。
年,苏联红军进攻通辽,过坦克车时将东侧桥面压坏,年,为支援解放战争,将被压坏的东侧抢修成三孔木桥,年再度被冲毁。
第一个汉奸县长
年12月,辽宁省政府任命董云卿为通辽县代理县长。随后,日本侵略者占领通辽,翌年3月,董云卿“继续担任县长”,日本人富田直次任代理参事官。
第一批国营企业
年,二师修械所、印刷厂移交地方,同时,人民政府将东泰隆烧锅收归国有,成为通辽第一批国有企业。
第一个民主政府
年10月,在中共辽北省辽源工委领导下成立中共通辽工委,杨明德任书记,徐永清任县长。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zz/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