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象

教育管理随笔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


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

马磊

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抱怨最多的是什么?可能是不爱学习。用心理学的专业术语说,就是学习动机不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今天来谈这个话题。

我以为,学习动机的来源,从低到高,至少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逃避惩罚和追求奖励;第二层,追求未来美好人生;第三层,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第四层,体验学习内容本身的乐趣。

下面逐层来讲解在不同层次上激发学习动机的注意事项。

第一层,逃避惩罚和追求奖励。

学生一般会为了追求奖励学习。比如,为了吃到一个棒棒糖,为了作业本上得到老师给盖的小红花印章,为了学期末领取奖状,为了作为担任升旗仪式的护旗手,为了作为全校的学生代表参加上级举办的隆重典礼……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这些奖励的手段。但是,要注意几点。一,奖励的手段要与学生的价值追求相适应,你拿个棒棒糖诱惑七八岁的小孩或许可以,诱惑十七八岁的小青年或许就不行了。二,属于学生本身权利范围的,不能用它作为奖励。比如,有个小女孩想要一双运动鞋,爸爸说,等下次你考了班级第一就给你买。这就不对了。倒数第一就不配穿鞋子吗?三,奖励要说到做到,不能言而无信。四,不能把对学生有害的东西作为奖励。比如,有家长说,你下次考好了,就允许你玩电脑一个星期不管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就不对了。

学生也会为了逃避惩罚而学习。但是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只能因为学生主观上的不努力而惩罚,不能因为外部因素而惩罚。比如,一个学生很努力,但是老师教错了,或者试卷批改不严肃,家长只看分数和名次,就对学生惩罚,那是不对的。另一方面,惩罚的手段要合乎情理,不能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体罚、羞辱,是一定不能有的。

第二层,追求未来美好人生。

这个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用得比较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名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说法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奋发图强。但是近些年来,这个层面遭遇了挑战。曾有老师向我诉苦:费尽心思给学生忆苦思甜,希望学生勤奋学习,结果学生鄙视地说:“老师啊,你含辛茹苦读了那么多年书,到头来不还只是一个小老师?”老师瞬间泪奔。另一个老师被家长虐得更狠:“老师,对我家孩子不用要求太高,我家有五套房。”侮辱性好大,伤害性更强。这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说明教师的思维要改变了。

要根据当代社会的新发展来搞教育。我们的父辈当年生活在农村,吃不饱饭,他们立志通过上学成为城里人,吃上公家饭,不再挨饿。我们这一代就不是了,我们这一点人不吃公家饭也不至于挨饿了。我们的下一代呢,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所以,他们可能不再是为了谋生而读书。那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实现美好人生,不是说只有学业好了才能吃饱饭,而是指学习的层次高了,人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可以更充分地实现自己的追求,包括精神上的追求。

第三层,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如果学生只是把读书当作获得功名的敲门砖,那还是不容易学好的。一些学生面对一些教学内容时,觉得学的这个玩意除了应付考试之外,没有什么用,那么他是不容易学好的。比如有的学生想,我又不想出国,我学英语做什么?我的理想是做个律师,我学数学有什么用?我的理想是做个金融界的大佬,我为什么还要学化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具体教学内容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各门功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要联系生活,这句话不能作庸俗化的理解。有的知识是直接指向具体技术的,学以致用,立竿见影,但有的知识是指向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学这些内容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为了在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时有一定的基础和前提。这一点要让学生弄明白。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接触那么多一时半会还不太容易看清其价值的知识,教师要注意引导。

第四层,体验学习内容本身的乐趣。

这才触及最根本的因素。不仅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有利、有用,而且要让学生觉得学的内容本身好玩。你熬夜玩手机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获得家人的赞美,也不是为了得到校长的加薪,也不是为了解决生活的问题,而是单纯觉得它好玩,对不对。那么,你能不能迁移到你的教学中,让你的学生觉得你的课好玩?这是个大课题。需要好好研究。

怎样让学生觉得学习内容本身好玩,或许不是我们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们可以换个思考的角度,把这个问题转换成: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或者:学生为什么觉得学习不好玩?人家学生刚来上学的时候一个个都是意气风发的,为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就跟书本反目成仇了?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要搞清楚。去调查一番,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搞明白他为什么觉得学习不好玩,也就大致搞明白怎么样才能让他觉得学习好玩了。另一个思路就是:学生觉得哪些事情好玩?那样好玩的事情有什么特点?我们的课堂可不可以有这样的特点?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把那些非本质因素拿过来作为课堂的点缀,而是把课堂的灵魂给塑造成好玩的样子。

以上谈了学习动机的四个层次和相应的教学策略。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影响着学习动机。对学生的评价依据,有不同的境界,由低到高或许可以大致分为:看分数的高低,看名次的高低,看名次的升降,看知识本身的掌握程度,看学习的积极性。绝对分数评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试卷的考查内容和难度不一,不能孤立用来评价学生,现在一般用名次来评价学生。但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为了鼓励后进生,有学校或班级设置了“进步奖”,比如班级进步5个名次或者年级进步50个名次就奖励。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名次的升降还是停留于“跟别人比”,这与整体学风有关。更重要的是“跟自己比”。比如,一个学生英语不好,上一个单元只能默写一半的单词,这一个单元能默写三分之二的单词,跟“以前的自己”相比,他就是进步了,就应该鼓励。还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名次上没有进步,自己该学的内容也学不好,但一直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也是应该鼓励的。这就是最高境界的评价标准,看学习的态度。

以上谈的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也就是治疗“不爱学习”这个毛病的办法。但是只有学习动机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持之以恒的努力。

(根据年7月与部分初中教师座谈整理。)

作者简介马磊,男,山东滕州人,文学博士。盐城师范学院教师,枣庄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逻辑学会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曾任中学语文教师。主要从事中国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原理、语文教学实践、教师教育等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以第一作者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科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语文建设》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在各地执教中小学语文公开课多次,为中小学教师作报告多场。(图为作者在中学执教语文课)圆子和团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zz/87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