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ThePowerofMuseums),我们旨在深挖博物馆所拥有的潜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年,对于扎赉诺尔博物馆也是特殊的一年,扎赉诺尔博物馆免费开放十周年,回首过去,我们努力宣传和展示扎赉诺尔的文化与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昂首向前,书写扎赉诺尔文博事业的新篇章。受新冠疫情影响,广大观众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有了更多需求,提供丰富的线上文化服务已成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经过精心策划与筹备,特别推出了“云展览-讲述扎赉诺尔博物馆里的故事系列活动”线上节目,彰显博物馆的力量,进一步发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能与作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大家好!我是扎赉诺尔博物馆工作人员,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披毛犀,更新世晚期,呼伦湖地区气候寒冷,广袤大地沉积了冰缘黄土或类似堆积物,生长出相应植被,为猛犸象、披毛犀等巨型耐寒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它们以庞大的种群数量统治着扎赉诺尔草原。扎赉诺尔地区出土的数量众多的古生物化石,为我们印证和描绘了一个耐寒巨兽安生乐栖的远古冰冻世界。
在扎赉诺尔煤矿开采过程中陆续发现了许多古动物骨骼。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明镇院士将此动物群命名为“扎赉诺尔哺乳动物群”。动物群中主要有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转角羚羊等耐寒动物,这些动物大约生存于距今三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
披毛犀,又名长毛犀牛,是一种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种,属于腔齿犀属,体长3.5-4米,肩高约2米左右,与今天白犀大小近似。生存于更新世,并在冰河时期存活了下来。披毛犀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有一只扁平的角,可以推开雪来吃草。它体形硕大,体表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保持温暖。这类化石在扎赉诺尔这个时期的地层中发现最多且分布较广。年,在扎赉诺尔露天煤矿距地表深39米的黑褐色泥砂层中,发现两具披毛犀化石,它们侧卧在地,头对头、脚对脚,排列有序。其雄性个体长3.60米,高1.90米,雌性个体长3.40米,高1.80米,均为中年个体。骨骼化石完整度达90%以上,距今约年。
从化石中可以看出,这类动物头骨长而且大,头部和颈部向下低垂,额上和鼻上各长有一支犀角,鼻角尤其长大,向前倾斜伸出。它的臼齿齿冠很高,釉质层厚,有许多褶皱。齿凹内充填了致密的白垩,从而更具持久耐用性,能够吞食高海拔较坚硬的植物。奇特扁平、像船桨一样的犀牛角可使它能铲除地面积雪,寻找被雪覆盖的植物。这表明在冰河时代前1百万年,这种多毛史前犀牛能够较好地适应寒冷的环境。它们的适宜性使得后期温度直线下降时犀牛物种能够遍布亚洲地区,并一直延续至冰河时期。
披毛犀生活的年代距今为14~7万年间。扎赉诺尔哺乳动物群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丰富,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已鉴定出的多种动物包括披毛犀、大角鹿、东北野牛等,展示了这一特殊的地理区域内,同一历史时期内不同的生态小环境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冷、暖、干、湿的更迭变换,在研究东亚北部地区20万年以来环境变迁、生物进化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讯员:何佳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jn/12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