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象

考古的故事及一些碎碎念2


宋代王安石有一篇《游褒禅山记》,讲他们一行人去华山的一个山洞里探险,因为走到半路有同伴怕火种会熄灭所以就提前出来了。

王安石觉得很遗憾,他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大意是说:危险而又遥远的地方,去的人少。但世上的好东西往往就在这些少有人至的地方。只有那些有意志,有体力,有装备,而且不盲从的人才能到达那里。但具备以上条件谈何容易,所以很多事情只要在主观上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管结果如何,也算没有遗憾了。

像宋代王安石这样的洞穴探险爱好者并非孤例,喜欢洞穴探险的人们其实遍布世界各地,因为他们,人类才得以有机会发现并了解远古人类的生活。

EricH.Cline所著的《考古的故事》Threestonesmakeawall:thehistoryofarcheology的第二部的标题是非洲、欧洲、黎凡特:从早期人族到农夫。这个部分的第一个章节是“发现人类最早的远祖”。这章主要讲的正是关于非洲和欧洲的洞穴考古。考古学家们认为:洞穴是极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场所,在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与人类远祖的联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章里,作者跟我们分享了不同种类的居住在洞穴中的原始人,他们包括:

李·伯杰(LeeBerger)及其考古队与-年间在南非“明日之星”洞穴发现的“纳莱迪人”(Homonaledi)。洞口的名字naledi在塞索托语中是“星星”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洞穴的通道只有差不多25厘米高,考古队员需要采用像超人飞行时的姿势,一条手臂紧贴着身子,另一条手臂挨着头举向前方才能通过,洞穴的最窄处只有约20厘米宽。最后从洞穴里取出骨头的是六名身材娇小的女考古学者。她们被称为“地下宇航员”。

现代史前考古学界最著名的利基家族(Leakey)在肯尼亚北部的库比福勒项目(KoobiForaproject)。他们在那里发现了一具近乎完整的万年前的骨架,他被命名为“图尔卡纳男孩”(TurkanaBoy)。人们认为这是直立人(Homoerectus),即现代智人的直系祖先。

利基家族(Leakey)的LouisandMaryLeakey在坦桑尼亚的奥杜瓦伊峡谷(OlduvaiGorge)发现了生活在万年前的“鲍氏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boisei)。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了会使用石制工具的“能人/巧手人”(Homohabilis)和能直立行走的“阿法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afarensis)。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古人类学家唐纳德·约翰松(DonaldJohanson)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生活在万年前,后来被命名为Lucy的阿尔法南方古猿。她的骨架是当时所找到的最完整的人族骨架。

Johanson和他的同事在带着Lucy骨头碎片回到营地的第一晚,他们在庆祝晚会上一遍又一遍地播放披头士的LucyintheSkywithDiamonds,这是Lucy得名的由来。

值得一提的是,年的电影《Lucy/超体》的命名正是来源于阿尔法南方古猿Lucy。

除了智人,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尼安德特人的考古发现,包括:

由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位女教授,迪士尼考古学讲座教授(DisneyChairofArchaeology)多萝西·加罗德(DorothyGarrod)在塔布恩(Tabun)洞穴发现的没有下巴的女性尼安德特人。

由哈佛大学考古学家奥弗·巴尔—优素福(OferBar-Yosef)在凯巴拉(Kebara)洞穴发现的后来被命名为摩西(Moshe)的尼安德特人。这具六万年前的骨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尼安德特人骨架。

以下这张图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清不同原始人之间的关系:

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sd/80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