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不仅是主持人
还独立担任了制作人
《朗读者》是一档充满
文化感、打动人心
且让人热议的节目
“制作人”董卿
敢不敢跟过去的自己做个了断?
问:跟第一季《朗读者》挥手告别时,你眼前浮现的画面是什么?
董卿:当我走出演播室,我的面前是已经泛亮的天色,我的身后是在黑暗当中正拆除的舞台,我在这个中间,多么强烈的对比。再过几个小时,那个我为它辛苦了一年多的舞台就会消失。我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在心底和它说再见。
问:为什么你内心那么迫切要做这个东西?
董卿:我做主持人22年了,做过上千场节目。我是一个特别爱工作的人,只要上了台,就可以忘掉一切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烦恼。我一开口就觉得又充满了力量、快乐。那是发自内心的,是工作带给我的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满足感。这样的感觉,20年没有变过。
可是在前两年,我突然有一天意识到,我没那么兴奋了。我也开始有了一些套路——我以前最不喜欢的是凭经验去做事情,而不是凭激情去做事情。
我心里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你敢不敢跟过去的某一个自己做一个了断。
“主持人”董卿
为何突然离开央视舞台一年?
董卿连续13年主持央视春晚,这是一般主持人难以企及的职业高峰。但是,就在年央视春晚之后,她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离开舞台,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游学一年。
问:那个时候伴随着特别多的猜测,为什么董卿突然之间离开了这个舞台?像你说的如急刹车一样,急刹车是会撞头的。
董卿:对,撞了。只是大家没看见而已,没有头破血流,起码也是鼻青脸肿。无数个晚上,我一个人坐在书房发呆。那个春节过后我知道,一时半会儿我不会再有新的节目了,那是无限期休整,你也不知道,你再次走上舞台会在什么时候。
筹备《朗读者》一年
“已到绝望的边缘”
对于董卿来说,一直陪伴她成长的阅读已经不止是一种习惯,而变成了一种力量,她要将这种力量与她的专业素养相结合,孵化出一档全新的电视栏目。
从创意到立项,进展还算顺利,但是不同于中央电视台台内自制的节目,《朗读者》的节目制作采用了公司化的运作模式,董卿担当起了制作人。节目模式、制作公司、经费、赞助商、播出平台、人员,这些以前她不用考虑的事情纷纷涌来。
“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董卿如此形容《朗读者》筹建之初的状况。在娱乐真人秀的挤压下,文化类节目招商并不容易,董卿不得不像祥林嫂一样,一遍遍给人描述画在纸上的大饼即将散发的香味。
董卿:我在过往这一年当中,其实是有很多次,已经不能用失望这两个字来形容,甚至已经到了绝望的边缘。可是当我晚上两点三点睡不着,坐在家里的地板上,在想我到底该怎么办的时候,等天亮了,我还是会带着微笑,出现在我们的一个临时的办公室里,然后告诉大家,我们今天的选题是什么,我们今天的会内容是什么。
自立项开始,《朗读者》的播出时间就已确定,但当赞助商确定的时候,已经是年的11月,留给董卿和她的制作团队的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月,而4月份约的嘉宾,7个月后,才正式通知他们录制时间。
“事无巨细,严苛挑剔”,是董卿的团队成员对她的评价,工作集中时,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这让一向在工作上支持她的父母,在这件事情上投了反对票。
我第一次遭遇到了他们的一种阻力,因为他们真的觉得他们老了,我不能再毫无顾忌地,去拿自己的身体不当回事,因为我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了。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看到了他们眼神当中的犹豫,甚至是反对,我特别难过。
董卿曾引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当中的一句话:“如果你真心渴望做成一件事情,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年1月8日,《朗读者》开始了第一场录制,董卿终于实现了自己对这个节目的设想。
永远不要长大
但永远都在成长
问:当倪萍捧着花出现在舞台上,你迎过去,穿过漫长的舞台,你为什么会哭?
董卿:和倪萍老师每次见面,都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也许她能从我身上看到她的过去,也许我会从她身上看到某一些未来——老去的样子。
十年前她就告诉我:“董卿,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站在一个舞台的核心,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被派去最重要的战场,所以你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我知道你有上场的那一刻,就有离开的那一刻,所以竭尽全力吧。
我特别喜欢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墓志铭上刻着的一句话“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我们最好永远不要长大,但是我们最好永远都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这是最美好的一种状态。我特别感谢《朗读者》,让我重新找到了一种这样的状态。
“母亲”董卿
不想因为孩子而变得止步不前
年7月,离开舞台一年的董卿全面复出。这时候,董卿还有了另外一种身份——母亲。
问:很多人说你为什么要孩子,是为了让人生变得完整。你呢?你要去压抑你自己的情感需求,这可能也是一种牺牲?
董卿:很多事情不能再拖了,再拖可能你就会永远失去这个机会了。
给了我极大推动力的是我的妈妈。她有一次跟我说,我们早晚要离开这个世界,我希望在这个世界还能有一个人,像我们那样爱你,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话让我很难过。她让我觉得,我必须也为她做点什么,不仅是为我自己,让她可以放心吧。
当孩子出生后,我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要在很多地方平衡,既不能我的世界只有我,也不能我的世界只有他。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还应该很努力地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他从你身上可以学到一些好的品质。我不想放弃我继续成长的可能,不想因为他,我就变得止步不前了。
送上完整视频↓↓↓
倪萍董卿首度同台
斯琴高娃朗读追忆母亲
汪明荃与罗家英
弘扬优秀文化责无旁贷
节目火了之后,董卿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很多记者会问同一个问题:“你怎么会想到做这样一个节目?”
对此,董卿以自己对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采访为例:“单霁翔院长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另外四座博物馆分别是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馆。你看这五个博物馆所在的国家,正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这说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博物馆,还当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当然他最后一句话有些玩笑的意思,但细细去体会,真的有道理。一个国家的自信最终是文化的自信,文化是更加持久、更加基本、更深层的力量。作为国家媒体,弘扬和传播优秀文化,责无旁贷。”
要学会低下
那已经习惯了高昂的头
话虽如此,在娱乐真人秀的挤压下,文化类节目招商并不容易。董卿形容,当初筹建《朗读者》之难是“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为此她和同事调侃“现在明白了吧,做制作人要学会低下你那已经习惯了高昂起来的头。”
除了钱,真正困难的还是“怎么样让文化节目引发大多数人的参与和共鸣。”为此,董卿和模式研发者以及国内的众多学者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研究“《朗读者》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最后大家形成的共识是,朗读者的情感、所要朗读的文本的写作者的思想、听节目看节目的观众情感,这三种元素要和谐凝结,一定要凝结起来。
所以,观众看到:麦家很纠结地讲述完他和他父亲、他和他儿子这两代父子之间挣扎的故事之后,再来读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许渊冲老先生,他讲一个人一辈子重要的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来读林徽因;得了罕见疾病的“企鹅人”夫妇,依然乐观、依然相爱、依然行走在路上,这样一对年轻人讲完他们的故事之后,再来读同样一直在路上的三毛……这个时候,文字的魅力就产生了叠加效应,充满了感染力。
曾经被许渊冲拒之门外
朗读者第一个火起来的人物是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坦言,在第一期推出这样一位“高冷”的人物当时确实有顾虑,“96岁的翻译家,翻译的是什么?唐诗宋词莎士比亚。他一切的标签都是高大上的,都距我们很远。但做了两次采访后,我们发现这许先生是一位特别单纯朴素、特别丰富而有趣的人。所以我们决定:这样的朗读者要放在第一期。要让观众知道,这个节目做的是什么。”
有趣的是,正因为老先生至情至性,没少让导演吃苦头。董卿介绍,“第一次约许老先生的录制时间是在年的夏天,后来不得不推迟。第二次确定的录制时间是年的冬天,又没录成。第三次,年1月终于真的要开始录制了,再去请他,老爷子不搭理我们了,他觉得我们是骗子、没信用,完全把我们拒之门外。导演团队只能今天抱着果篮站在人家门口,明天抱着鲜花站在人家门口,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节目播出第二天,许老爷子的译著就直接冲上了当当网的热搜。他告诉我们,他家的电话成了24小时热线,为什么是24小时,因为他有很多学生、亲朋好友在国外。媒体蜂拥而至要采访他,老人家的回应特别可爱:‘我在《朗读者》里面表现完美,不会接受任何采访。’”
不要低估“年轻人”
节目如愿火了,但让董卿最满意的却是年轻人和新媒体对这档节目的赞许。据统计,节目播出了7期,阅读突破10万的
“我记得李宗盛有一次聊天的时候很愤怒,他抨击一些流行乐团的创作只限于口水,他说如果你只给听众吃猪食,那时间久了他们就成猪了。就像许渊冲先生,96岁的老先生,很多热爱他的年轻观众可能只有26岁,有差距吗?当然有,这当中隔着70年呢,一定是有年龄差距的。那我们要做什么,媒体人要做的就是在年龄差距之外,找到认知的统一。”
“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
经验分享最后,董卿以作家毕飞宇的录制为例讲述《朗读者》对于细节的认真,“那次录到凌晨两点多,但效果一直不满意,因为灯光我觉得太过花哨。毕飞宇读的是自己获茅盾文学奖的《推拿》中的一个片断,献给他的父亲,他父亲双目失明恰巧是在他写完《推拿》后。这个世界上会有这样的事情?他写《推拿》写的是盲人的故事,他这部书写完两天后,他的父亲眼睛完全看不见了。他在节目现场把这段朗读献给他的父亲。所以我说要调整灯光,要和他的内心、情感、朗读更匹配。灯光调了很长时间,到凌晨两点多,大家觉得很过意不去,但毕飞宇没有丝毫怨言,兴致勃勃。结束之后他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我在欧洲读过,在美国读过,在印度读过,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朗读。我们一定要让中国的观众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顿饭,是耳朵饭。”
“我特别感动,他的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了我很喜爱的巴金先生说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如果所有媒体人的工作能够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所有的坚持努力和付出,都是有意义的。”
我是彩蛋分割线
坚持提供优质文章,一路相伴与您共同成长!
分享是一种美德,转发是一种关怀
如想获得更多精彩文章和理财资讯
请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maxianga.com/blly/638.html